
中国侨网消息:意大利《欧联时报》8月15日刊发时评文章说,中日一衣带水,比邻而居。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日关系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日益超越双边范畴,对地区和世界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使中日双边合作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在这种背景下,日本领导人基于内政、外交形势考虑,不去参拜靖国神社,应该说是一个明智和理性的决定。因为,在靖国神社的地位和性质没有改变之前,日本政要前往参拜,就是对中国、韩国、朝鲜等亚洲战争受害国人民感情的一种伤害,也不利于日本在国际社会树立负责任、讲道义、重信用的形象,实在是一种害国、误国的举动。
文章摘录如下:
今年8月15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64周年纪念日。随着这一天的临近,据说在日本,靖国神社再度成为一个敏感话题。
8月10日晚,日本现任首相麻生太郎在其官邸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参拜)要远离政治和媒体的喧闹。(靖国神社)是安静祈祷的地方。”麻生被问及"8•15"前后是否参拜靖国神社时,没有直接正面回答,仅说:“将为国捐躯的人们用作政治斗争的手段或者新闻报道的卖点,这是错误的。”按照日本媒体解读,麻生上述说法实际表明,他今年"8•15"前后不会参拜靖国神社。
与麻生的“模糊策略”相比,日本最大在野党党首鸠山由纪夫11日明确重申,假如民主党在定于本月底举行的日本国会众议院选举中胜出赢得执政权,他获任首相,除他本人不会参拜靖国神社外,还会要求内阁成员不去参拜。此前,鸠山还提出过要讨论另修国家追悼设施的主张。这或许是解决靖国神社问题的一个长久之计,不然,日本的“参拜政治”还将继续,由此引发的闹剧也不会落幕,带来的麻烦更难以断绝。
建立于1869年的靖国神社,在二战结束前,由日本的军部管辖,是号召日本国民献身“圣战”的重要场所。靖国,在汉语和日语中都有护持国家、使国家安宁之意。如今的靖国神社,不仅祭奠着自明治维新以来历次战争中的战殁者,还供奉着包括东条英机等经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定罪的14名甲级战犯。这14名甲级战犯中,有13人直接参与和指挥了侵华战争。而靖国神社附设的游就馆里,不仅陈列着战犯们的照片、遗物,还展示着14名甲级战犯在狱中签名的日本国旗,解说词上写着“太阳将重新升起”的字句。在这里,侵略不叫侵略,而叫“进入”;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是“日本人为保卫日本而战的战争”;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战犯做出的判决,成了对“真实的历史”的篡改,“对日本人的名誉、骄傲和尊严的一种犯罪”。在游就馆近年专门增发的中文、韩文介绍册中,也毫不遮掩地把被处决的战犯称为“昭和英魂”。
这样的靖国神社及其游就馆,哪里是日本人祭奠亡灵、悼念亲人的殿堂?分明是歪曲历史、践踏公理给战争罪犯树碑立传、鸣冤招魂的场所!
多年来,日本首相是否参拜靖国神社,一直被看作是衡量日本对待历史问题和日本选择未来走向的试金石。因为无论在日本人眼中还是在中、韩等国人民眼中,靖国神社都不是一座普通的神社。它直接涉及对人类一段重要历史的评价,牵动着众多二战受害国人民的情感,关系着对国际正义与公理的认同与颠覆。因此,日本政府领导人对它的参拜,就不只是日本内政,而是涉及中日复交的政治基础,涉及日本战后重建的出发点,涉及二战后形成的国际秩序;同时,也已不仅是日本与中国之间的问题,而成为日本与亚洲受害国之间、日本与国际社会之间的问题。
进入21世纪,由于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顽固坚持错误的历史观,连续6年参拜靖国神社,致使日中关系陷入严重困难局面。小泉的一意孤行,遭到包括中国、韩国、朝鲜等亚洲战争受害国政府和人民的强烈抗议和谴责。小泉黯然下台后,2006年9月,中日双方就克服影响两国关系的政治障碍达成一致,中日关系终于送走“政冷经热”的寒流,实现转圜并逐步走上健康稳定发展轨道。近几年来,经过两国领导人的“破冰之旅”、“融冰之旅”、“迎春之旅”,中日关系不断改善。2008年5月,胡锦涛主席对日本进行国事访问,两国领导人发表联合声明,确认中日互为合作伙伴,互不构成威胁,相互支持对方的和平发展。这次被誉为“暖春之旅”的访问,标志着中日关系进入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合作的新阶段。
中日一衣带水,比邻而居。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日关系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日益超越双边范畴,对地区和世界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使中日双边合作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共同应对危机不仅是新时期凝聚两国人民互助的纽带,也是全面提升双边经贸水平、充实中日战略互惠合作内涵的动力。在这种背景下,日本领导人基于内政、外交形势考虑,不去参拜靖国神社,应该说是一个明智和理性的决定。因为,在靖国神社的地位和性质没有改变之前,日本政要前往参拜,就是对中国、韩国、朝鲜等亚洲战争受害国人民感情的一种伤害,也不利于日本在国际社会树立负责任、讲道义、重信用的形象,实在是一种害国、误国的举动。
如此看来,日本的“参拜政治”,到了该结束的时候了。(刘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