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泪水
2009年08月07日 17:48 来源:中国侨网
发表评论

不是第一次听阿妙描述了,说着说着,她的双眼又泛红,泪水在眼眶打转了几圈,最后还是流出来了……。在马大文学院食堂,喧哗的人来人往,炎热的中午时分。
她说,自己只有小学六年级的华文程度,然后上国民中学、国民大学,在课堂上听的,都是用国文授课。直到几年前,她到马大旁听一门中文系老师开的课,那位现在已从中文系退休的老师看课堂上都是华人,就选择用中文教课。她说,当时,那老师一开始教课,她的眼泪就一直流、一直流。她觉得内心被触动了,在课堂上竟能听到自己的母语……。
静静地听着,其实,我们内心都清楚,为了让友族、或不懂中文的学生能选修华人相关的课程,使用国文或英文上课是可以理解的。我们都是强化国语政策下成长的一群,她也觉得其实她目前最能把握的书写语是国文,但内心对母语的深刻渴望也是很真实的情感。
我低下头,轻轻揩去泪痕看着她流泪的,还有一位文学院新任的讲师。听着、听着,这位文质彬彬的讲师说,莫泰熙曾到印度尼西亚参加一个华人的议会,在台上发表的都是使用印度尼西亚语。轮到莫泰熙上台时,他说,这既然是华人的议会,那就用中文发表。他在台上讲中文,台下的人竟都哭成了一团。
印度尼西亚,那是一个中文断了层的国家。
语言的情感,不是因为最能掌握那种语言,而是一种认同及归属。离开马来西亚算长的一段时间后回到马大进修,在失落、无助、飘零及彷徨的时候,听到系上的卢慧玲教授跟我讲槟城福建话,我低下头,轻轻揩去泪痕。
乡语是感人的,在你离开故乡之后。我们流泪,因为我们认同;也许,也因为我们感觉已然远去。
(来源:马来西亚《星洲日报》 作者:爱梅)
【编辑: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