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银行帐单寄到,LEO爹懒洋洋地打开,扫视。忽然,眼睛一瞪,兴奋得对我大叫:“嘿!咱家宝宝的补助入账了!”我急忙接过查看,的确,向来只有可怜的一行工资的进帐栏里,赫然多了一份法国社会福利局CAF(Caissed'AllocationFamiliale)转帐过来的800多欧元生育津贴。
呵呵,俺家LEO还没出生就知道给爹妈赚钱了!想到国内朋友向我抱怨生孩子的巨大开支,再一次感慨法国政府在鼓励生育上所做的种种努力。
十多年前,法国的生育率处于谷底,20世纪90年代开始,为促进生育,政府开始实施鼓励生育的家庭政策。政策的覆盖范围不仅包括法国人,还包括在法旅居的外国人,甚至没有身份的“黑人”。
如果想享受到这一福利,在怀孕14周之前,孕妇必须拿到由医院等专门机构开具的怀孕证明,然后向国家社会健康保险局和社会福利局申报怀孕,前者负责孕期各项检查的费用报销,而后者则提供生育津贴和幼儿津贴。
孕妈向社会福利局申报怀孕之后,对方给我一个小册子,里面详细介绍了福利局提供关于家庭添人进口的各种类型津贴情况,这不仅包括自家生育,也包括收养的孩子,而对于后者,津贴的数额还要翻倍。当然,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拿到这笔钱,那些一掷千金的富人们都得靠边站,只有收入在一定限额内的家庭才能享受这一福利。
如果夫妻只有一人工作,则2007年的年薪不能超过32813欧元,如果是双职工,年薪总额则不能超过43363欧元。由于咱家的情况完全符合标准,所以,我们得以在孕期七个月时得到福利局提供的这笔生育津贴。而孕妈的另外一位朋友,因为身为律师的老公工资太高,她的宝宝就没有拿到任何补助。
社会福利局的宣传册介绍,除了生育津贴之外,宝宝出生后每个月还有177欧元的幼儿津贴,直到孩子三岁。呵呵,虽然,在宝宝各项投资中,177欧在法国也算是杯水车薪,但起码宝宝的纸尿裤和奶粉钱应该是够的,也缓解我们不少压力呢。如果家里有两个或者更多的孩子,津贴数额也会相应提高,持续的时间也更长。
介绍到这,可能有的人开始琢磨了:如果生完孩子就回国,咱是不是能白拿三年的钱呢。呵呵,为避免这种吃“空饷”的情况,福利局规定,在此期间,父母必须定期带孩子去做七项健康检查,否则幼儿津贴将会被取消。
除了这两种津贴外,福利局还为那些由于养育孩子而暂时中断工作或者由全工转为半工的妈妈们每月提供补助,数额则根据其工作的状态而定,单身母亲的补助还要高。如果孩子需要人帮助照看,在向保险公司申请同意后,社会福利局也会报销一部分托儿费。因为孕妈离这一阶段还很远,就没有仔细研读这部分资料。但孕妈一个朋友若干年前生双胞胎时,政府特意派一个保姆每天去家里帮忙照顾孩子。当然,工资不是他们支付。
十几年来,这些鼓励生育的政策的效果立竿见影,目前,法国已经是欧洲生育率最高的国家之一。
就在孕妈为这即将白来的177欧沾沾自喜时,有朋友告诉孕妈,现在的幼儿津贴已经比以前少了很多,几年前,为了鼓励中产阶级妇女生育,政府每月给生育头胎的家庭近300欧的补助。如果三年内生育第二胎,政府会提供600欧左右的补助到孩子六岁,如果再生第三胎,则补助提高到900多欧元,直到孩子18岁!
豁然开朗般,孕妈忽然明白,为什么在几年前孕妈看到众多移民过来的黑人或者阿拉伯人携儿挈女三五个,无所事事地在路上散步闲逛。原来,孩子才是他们的衣食父母啊!但是,由于政府提供的补助足够某些人仅靠生儿育女就可以增加家庭收入,不事农耕的懒汉就越来越多,整个社会在某种程度上变成少数精英拖着大多数懒人踯躅向前的局面。
而同时,这些人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对孩子的教育也很忽视,孩子长大后成为社会精英的可能性很小,这在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了一些社会不稳定因素,如此恶性循环,法国将有不保其欧洲领军国家地位之虞。如此分析,适当减少幼儿补助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来源:法国《欧洲时报》 作者:王一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