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每年的春分,在中国只是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之一,天气预报里面会提到它,有一些商家也会对它打点注意,但动静是不大的。相比之下,日本则至今都把春分作为国民12个法定假日之一。记得我在国内大学毕业以后刚进入日企工作的时候,有一次给日本的客户打电话,电话铃响后久久没有人接,我非常纳闷,因为我知道日本企业接电话的规矩是“不能让铃声响到第三遍”,等我无意中看到桌子上的日历,才发现这一天原来是“春分”——一个早已被我淡忘的日子。想想有些惭愧,因为在大学上“日本文化”课时,老师对日本的国民节假日有过详细的讲述,但我对“春分”这个节日,宛如绿茶飘过的阵阵清香,片刻散去,脑海中却未着一点痕迹。
由此,我也在想,日本已经是一个工业国家,不仅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更是世界第二经济强国。就是这样一个现代化工业国家,却还要把往昔农历上的“春分”日当作法定国民假日,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是为了让人们不忘“民以食为天”的农业?还是让人们牢记工业大国缘于农业岛国?我没有答案,但我同时也不明白仍然是农业大国的中国,为什么就对春分如此淡漠呢?这到底是一种文化之差?还是一种价值观之差?
遥想当年课堂,记得老师讲“春分”在日本就相当于中国的“清明”。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读书要从“疑”字始。这些道理,其实是我在走出大学校门以后才懂的。正因为这样,我才重新观察日本的春分,发现它前后加起来大约要有七天,还被称为“春的彼岸”。而“彼岸”的观念源于印度的佛教,在这个期间是要扫墓的。可是,日本人的集中扫墓并不在“春分”前后,而是汇聚在“秋分”时节。或者说,日本人一年要在“春分”和“秋分”进行两次扫墓。因此,把日本的“春分”比喻为中国的“清明”并不完全妥当。我还想说的是,中国的“清明”,源于中国历史上春秋时期“介之推不言禄”的典故,是完完全全的“中国制造”,其中那份悲壮、悲凉、悲美,也不是日本的“春分”能够所比的。当然,我们中国至今也没有一年要两次扫墓的民俗了。
如今在我,春分更多的是一份心情。春分桃花,盛开隐忍了整个冬天的纷繁,促我走进大自然,感受春意盎然,重新在心头盘算“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打算。当“已过春分春欲去”的时候,我知道,自己也该“剩看走笔挥风雨”,继续努力一番了。(来源:日本新华侨报;作者:刘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