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侨网消息:据美国《侨报》报道,1978年,中美两国恢复邦交正常化。1979年,旧金山湾区第一家和中国展开民间教育交流组织成立。近三十年中,在中美两国关系不断改善中,这家组织的成员不但默默为中国教育发展竭尽心力,也见证了中美教育交往的发展变化,它就是新中国教育基金会(New China Education Foundation)。
基金会现任会长李慧君女士回忆,湾区的几位著名爱国华侨为了拓展中美文化交流,增进中美友谊,希望以教育交流的方式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创会会长包括了谭兆灿、三年前辞世的百岁老华侨周锐等人。
新中国基金会成立之初曾经帮助前中国女排主攻手郎平赴美留学,她也是首位获得基金会奖学金的人。当年华侨们为了筹集奖学金,还特意召开了筹款会,郎平签名的排球拍得1000美元。
李慧君特别感动地提到,当时还有基金会的成员和本地华侨带来家中的古董拍卖,最终筹得的款项分两年资助郎平到新墨西哥州大学攻读。
此后,基金会开始资助中国学者赴美求学,前后曾经资助了28位学访问者,他们回国后有的成为了各行业的中坚力量,有的人后来又回到美国深造,其中包括现任斯坦福大学东亚图书馆馆长邵东方。
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基金会的工作方向也发生了转变,教育由当初单项支持真正变成双向交流。基金会开始组织中美两国学生的夏令营活动,本地的华裔学生家长也很愿意让孩子到中国寻根、体验教育生活的不同,广东的中山、珠海以及天津市等地都留下了孩子们的足迹。
李慧君1998年入会,2002年起开始担任会长。她说,从这些年的夏令营活动中可以看出,美国的学生和家长变化很大。以前孩子们都不太愿意说中文,辅导老师也不得不和他们说英文。如今不仅是家长希望学生学习中文,很多孩子都能说并且愿意说中文,学中文。
李慧君透露,近年来,基金会还参与了资助云南贫困山区的女孩子求学的教育计划,帮助贫困山区的中小学兴建校舍、捐助教材。去年还资助河南省偏远村落的孩子到首府郑州度过了一个月的快乐暑期时光。此外两位前会长林彬教授和曾教授在近二十年中,每年都会回到中国的大学中义务教授英文。李慧君说,随着中美教育制度的逐渐接轨与融合,未来基金会也将推出新的规划。(刘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