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专家图解百年前大地震旧金山华埠劫后余生
2009年06月26日 10:39 来源:中国侨网
发表评论


美国华人历史学会行政主任李闰屏(左)和著名华人历史学家胡垣坤讲述大地震后的旧金山华埠。 (美国《侨报》/刘海平摄)
中国侨网消息:据美国《侨报》报道,你知道旧金山华埠在1906年的大地震前后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你知道华埠建筑的特色吗?美国华人历史学会行政主任李闰屏与著名华人历史学家胡垣坤23日应旧金山市城市规划和城市研究协会(SPUR)之邀发表演说。
幻灯片中显示出大地震前以及此后百余年来华埠建筑发展和风貌变化。在旧金山华埠土生土长的胡垣坤不但是一名退休建筑师,也曾担任旧金山历史性建筑保护委员会委员及加州历史资源委员,多年来对研究1906年旧金山大地震后华埠重建的建筑物群体特色倾注心血。
胡垣坤说, 如果你想了解华埠的历史,就应该知道这些建筑代表什么?很多建筑的屋角房檐、亭台楼阁、都采取中西合璧的方式,设计风格,建筑涂料都融合了东西方的元素。他提到,很多人至今不了解《排华法案》,当年如果一个美国人与一个华人结婚,将有失去国籍的危险,直到1965年后,这种状况才改变。
李闰屏用幻灯片向与会者展示了百年前花园角的面貌,冈州会馆的楼宇,东平园开幕时的盛况,最早的华埠小姐玉照,这些图片准确表现了旧金山市华埠150年来所经历的酸甜苦辣。
李闰屏提及,大地震后逐渐恢复过来的华埠集市曾经非常繁荣,促进了旧金山与亚洲的贸易往来。过去几十年间,很多华人逐渐离开华埠,向日落区和列治文区迁移,也形成了“新华埠”,很多市民不需要来到华埠就能品尝中国菜、买中国传统的特色品,但是拥有一个半世纪历史的华埠还是华人社区的代表。如今的华埠不仅链接了华人文化与社交圈,还有了自己的中文学校。华埠的商家中也都有各种介绍华埠街道建筑的明信片、照片售卖。在芝加哥、波士顿等美国其它城市的华埠消亡之际,旧金山华埠依旧保持了顽强的生命力。(刘海平)
【编辑:陆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