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文教育

“汉语桥”大学生中文比赛侧记:知行合一读中国

2014年08月12日 14:52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
字号:

  如果不是再次来到“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现场,雷鸣达一定想不到自己有一天能有机会穿越到中国的唐朝,当一回酒馆老板。雷鸣达来自俄罗斯,高鼻深目,长着一张标准欧洲人的脸,可是一张嘴却是一口纯正的中国播音腔。他将汉语比作自己生命中的一朵祥云。

  “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我明白了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汉语激励我向更大的梦想前进!”早在3年前的第十届“汉语桥”比赛上,雷鸣达就勇敢地闯进了30强,并成为当年的“桥草”候选人之一。此番再战“汉语桥”,他毫不掩饰自己为欧洲冠军而来。

  幸运的是,经过7月6日的开幕式,7日的过桥比赛,8、9、10日的三场复赛,7月11日-26日的西安、景德镇、安化三场决赛,雷鸣达从来自87个国家的126位选手中脱颖而出,成为今年“汉语桥”比赛的最终5强,如愿问鼎欧洲冠军。在8月3日的闭幕式暨总决赛上,他还斩获了最佳风采奖。

  1、突破,化茧成蝶

  作为一项存在了13年的品牌活动,每年“汉语桥”导演组都在努力地推陈出新。“汉语桥”从2008年落户长沙到2014年第十三届比赛,湖南卫视都以其优质专业的电视运作,在每一届赛事举办中大胆尝试创新,努力将“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打造成一档深具国际影响的电视赛事。而作为自“汉语桥”落户湖南卫视后唯一一支每年都参与了节目制作的团队,总导演甘琼和她的同事们每年都绞尽脑汁,让“汉语桥”这块金字招牌能够闪耀出新的光彩。

  去年,他们在一年一度的开幕式晚会上,将最极致的东方美,用最时尚的包装呈现给了全世界,取得了收视率省级卫视第一、全国同时段第三的好成绩。今年如何再续辉煌,取得收视和口碑的双丰收,是横亘在团队面前的一道难题。

  突破,唯有突破以往的固有思维,方能化茧成蝶!

  第一大突破,就是在开幕式上改变了过去的晚会仪式,首创开笔礼,并将开幕式演播厅搬到了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开笔礼的创意,源自中国古代,学童在开学第一天由启蒙老师讲授人生道理,举行读书、写字的“破蒙”仪式,被称为中国四大礼仪之一。导演组请来国学大师范曾,与远道而来的外国选手共同用毛笔写下一个“行”字。他寄语各国选手:在今年的“汉语桥”上,不仅能在认识上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更可以走近中国,亲身体验中国文化的精髓,做到“知行合一”。

  在开幕式现场,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大学生们见到导演组精心布置的开幕式场景非常兴奋,当他们与10位极具湖湘文化气息的铜人互动时,当他们与40位琴师伴随着中国古典音乐翩翩起舞时,当他们看到主持人汪涵出现在写有“惟楚有才 于斯为盛”的门口时……无一不被导演组的精心安排所震撼。本届选手大部分是第一次来到中国,第一次接触到如此神圣、庄严的中国文化传统仪式。跟着范曾先生一起完成开笔礼时,选手们脸上的表情都很庄严肃穆,因为他们觉得中国在用最隆重、最尊贵的仪式欢迎他们这些来自远方的客人。

  也有网友评价说,这场云集87个国家126位外国选手的开幕式不仅是宣布比赛开幕,更是一次难得的世界学子欢聚湖湘文化地标的文化事件。“世界文化与湖湘文化在历经千年风霜的岳麓书院发生碰撞和交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2、体验,知行合一

  今年“汉语桥”的第二大突破,是首次尝试将以往在演播厅展开的决赛全部搬到户外进行。导演组选取了三个极具中国文化代表的地点――古丝绸之路的起点陕西西安、在英语中与“中国”同音的瓷器发源地江西景德镇、被喻为南方最美茶马古道的湖南安化。在中国最热的这个月份里,30位从开幕式、过桥比赛和三场复赛中突围而出的选手,在中国的大江南北挥汗如雨。有选手笑称,自己参加的是“汗雨桥”比赛。

  7月11日,进入决赛的30强选手抵达西安,开始了他们在中国的第一站行走。在西安的比拼分别在两地进行――非洲和大洋洲组在古都咸阳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