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侨网文化教育

中文执教路,走了一程又一程

2025-10-24 16:35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大字
小字

  11年前,高考后填报大学志愿时,我选择了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当时的我,心里只有一个简单的愿望: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从学子到教师

  上大学时,在“国际汉语课堂教学案例”这门专业课上,我的老师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的外国学生只想练习口语,不愿意学习汉字,你会如何引导?”这个问题引发了课堂的热烈讨论。有的同学认为,汉字学习难度大,若学生动机不足,可以先专注口语练习,以保持其学习热情。也有同学坚持,汉字是中文的一部分,与口语相辅相成,不能放弃阅读和书写。

  听罢讨论,老师总结道:“语言与文化从来密不可分。当学生感受到汉字背后的文化魅力时,学习的阻力自然会转化为探索的动力。教师这个角色,要做的是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发现汉字的趣味和魅力,激发他们真正了解中文的意愿。教学相长,你们未来也会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这一点。”

  2020年夏天,我通过云端开启了第一次教学实习——为越南河内第二师范大学的中级中文班授课。开课那天上午,当40多个学生的头像在屏幕上依次亮起,我做了一个特别的决定——暂不开启摄像头。

  “同学们,我是你们的新中文老师,吴老师。”我对着麦克风说,“见面之前,请大家先通过声音认识我,猜猜老师是男是女?是哪国人?长发短发?戴不戴眼镜呢?”

  屏幕里立刻响起了热烈的讨论,越南语和略显生涩的中文夹杂在一起。阮氏乔庄同学第一个开口:“老师是女的!声音很好听。”另一个男生接着说:“老师一定是中国人,因为中文发音很标准。”还有个学生俏皮地说:“老师应该戴眼镜,因为我遇到的很多中国人都戴眼镜。”

  当我终于微笑着打开摄像头时,云上教室里响起善意的笑声和问好。学生们兴奋地用已经掌握的中文词汇描述我:“老师穿蓝色衣服”“老师有长头发”“老师真的戴眼镜”。

  那一刻,冰冷的屏幕仿佛消失了,我和这些越南孩子之间建立起一种奇妙的联结。这堂课结束后,乔庄同学发给我一张照片,纸条上用工整的汉字写着:吴老师,很高兴认识你。

  时至今日,我仍与这些学生保持着联系。他们中有人来到中国留学深造,有人进入中资企业工作,各自用中文书写着精彩人生。

  从大学课堂到云端教学,我迈出的这一步跨越,为我打开了一个新世界。而铺展在我面前的,正是由中文搭建起的语言之桥。

  用有限资源创造无限可能

  2021年冬天,我带着行囊踏上贝宁的土地,科托努机场里扑面而来的热浪裹挟着热带气息。我在阿波美卡拉维大学孔子学院任教,学校的铁皮屋顶在西非的烈日下泛着白光。

  在这里,停水停电是寻常事。有天课上,教室突然陷入昏暗,我心里有点慌乱,但还是借着窗外透进的光线继续写板书,学生们不约而同地举起手机朝向黑板,荧荧微光在教室里连成一片温暖的星海。

  尽管教学资源有限,这片土地却孕育着质朴的创造力。在一堂介绍中国皮影戏的文化课上,学生们好奇地问道:“老师,皮影戏只能在中国看到吗?”望着他们渴求的目光,我萌生了一个念头:何不带他们亲手创造属于自己的皮影?

  于是我找来废纸箱、铁丝和彩笔,带领学生用裁纸刀细细雕刻出皮影的轮廓,为其涂抹色彩、缀结关节,简陋的铁皮教室顿时化作一间热闹的创作工坊。当台灯的暖光投向白布,学生用充满热情的中文演绎起《年的故事》。光影流转间,古老的东方故事在西非土地上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在贝宁,每个学生都拥有一个由前辈老师取好的中文名字,但那时学生们都刚开始接触中文,对名字的含义往往不甚理解。一次课后,一个名叫林夕的学生跑来问我:“老师,‘夕’是什么意思?”我告诉她:“是黄昏,快到晚上的时候,那时的天空很漂亮。”

  我在黑板上缓缓书写:“你看,‘林’字加‘夕’字,就是‘梦’,你的名字里有一个梦。”林夕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她惊叹道:“哇,老师,我的梦是去中国!”

  3年后,林夕果真来到我的家乡重庆留学,实现了她的梦。她在微信上不断与我分享研究生生活。她发来在大学课堂上学编中国结的照片、在学校文艺晚会舞台上表演中国舞的视频——她所跳的那支舞,正是当年我辅导她参加“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时,教她的中国古典舞《人间烟火》。

  现在,林夕所学的专业同样是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她告诉我:“老师,来中国是我的梦,当中文教师,是我下一个梦的开始。”

  双胞胎姐妹的笔墨情缘

  今年1月,我来到匈牙利赛格德大学孔子学院,开始了一段新的任教生活。在这里,我遇见一对特别的匈牙利双胞胎姐妹——蔚爱迪和蔚爱丽。她们是孔院面向社会的书画班学生,并未系统学习过中文,却能用毛笔和宣纸,走向中式美学深处。

  姐姐蔚爱迪青睐书法。一个个方块字在她笔下,不是陌生的符号,而是如同有了呼吸与生命。她或许不能流畅诵读《千字文》的每一个字,却用笔触感知着汉字的筋骨与结构之美。今年,她凭借一幅精心书写的《千字文》书法长卷,在2025年“汉语桥”全球外国人汉语大会书画展中荣获特等奖。

  妹妹蔚爱丽擅长中国画,她用墨色的浓淡干湿,描绘着莲的高洁、竹的虚心与松的坚毅。她的松树画作笔力遒劲,同样在书画展中获得了广泛赞誉。

  每年,中国孔子学院总部都会组织“最·孔院”全球短视频征集活动。今年我用镜头记录了蔚爱迪和蔚爱丽的故事,这个名为《墨缘双生:在世界发现中文》的短视频,赢得了全球三等奖。

  两姐妹看到视频后,多次落泪,感激我用中文表达出了她们难以达意的内容。对她们而言,中文不只是一门语言,更是一个可感、可触、可描绘的审美世界。她们认真表示要努力学习中文,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表达书画作品背后的意蕴和故事。

  这份对中华文化的赤诚向往,甚至融入了日常生活。她们的父亲在自家院子里,亲手种下几棵竹子。几年过去,竹子已然亭亭玉立,绿意盎然。蔚爱迪和蔚爱丽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待竹子成材,要亲手制作成古朴竹简,在上面着墨创作。

  身在匈牙利从事中文教学的我,看着她们书写属于自己的“千字文”,不禁感动于中匈文化的细腻交融。五千年中华文明与外国友人的当下生命体验,跨越山河奇妙共振,这是文化传播的一种新路径。

  不久前,匈牙利赛格德大学孔子学院向匈牙利琼格拉德州卡罗利·索莫吉图书馆捐赠了一批中文图书。新设立的中文图书角里,书架上整齐排列着各类书籍,从《HSK标准教程》《中文小词典》到《中国故事》《中国经典诗文集》等。驻足于此,我仿佛已经看见当地居民在这里翻阅书籍、感知中文世界的场景。

  从渝东南的群山到越南的云端教室,从贝宁的铁皮屋到匈牙利蒂萨河畔,我怀揣“去看世界”的初心,走过了一程又一程。

  国际中文教育,从来不是单向的知识传递,而是在语言与文化的相遇处,见证一个又一个“梦”的诞生、滋养与延续。我走过的每一里路,都成了连接山海的路,望向下一程远方,惟愿继续坚定前行。

  (吴小丽,作者为匈牙利赛格德大学孔子学院国际中文教师)

【责任编辑:于晓艳】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友情链接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