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08年3月,来自中国各地的650名汉语志愿者,圆满完成了在泰国的汉语志愿执教任务,在泰国人民的依依不舍之中返回祖国。他们广博精深的专业素质、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给泰国当地人民留下了美丽而深刻的印象,为祖国赢得了荣誉,为中泰友谊搭建了桥梁。本期暨南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华文学院分会的外派教师张逊老师,用其真挚的感情和优美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志愿者执教生活的动人画卷。
再过几天就要回国了,在泰国的650多名汉语志愿者教师,此时都沉浸在浓浓的离情别意当中,学生的一句句问候,一声声祝福,一次次挽留,使所有的人都依依不舍,不愿离去。我们暨南大学的37名志愿者教师,此时此刻的心情更是剪不断、理还乱。回顾过去十个月的点点滴滴,我们豪情满怀,我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祖国,向各自任教的学校,向培育我们的母校——暨南大学,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大爱有声,暨南学子享誉泰国
在泰国的日子里,暨南大学的37名志愿者,在各自的岗位上,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用自己无国界的爱,在学生心里播下了友谊的种子。我们用爱引领学生在汉语世界里欢快地遨游,用汗水谱写了一曲曲爱心之歌。我们的工作,我们的努力,我们的成绩,得到了各自学校和相关部门的高度肯定。
泰国教育部基础委员会负责人吴泰湾高度评价了我们暨南大学志愿者的工作,她说暨南大学是一个团结的团队,是一个进取的团队,更是一个高度负责的团队,她希望暨南大学以后能派更多的汉语志愿者教师来支持泰国的汉语教学。去年12月,泰国30多位校长访问暨南大学时,也高度评价了我们的工作。
在去年8月召开的志愿者大会和今年的新春招待会上,中国驻泰国大使馆教育组的老师们也对我们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
是呀,我们是无愧于这些荣誉和称赞的:在各种比赛和展览上,我们培养的学生都表现不俗。志愿者们敢于创新,敢于挑战,设计了一项项别具匠心的汉语教学模式,比如武术,民族舞蹈等,这些都在比赛和展览上,吸引了全部参观者的眼球。
不仅如此,在12月国家汉办组织的汉语教学抽查考试中,我们暨南大学又以组织学生参加人数之多,成绩之好,受到了国家汉办、中国驻泰国使馆教育组和泰国教育部的一致好评。
在这些荣誉和和成绩的背后,浸透了全体志愿者辛勤的汗水,隐藏着一个个令人感动的故事,还有母校对我们不遗余力的支持和关怀。
精心挑选,严格培训
2007年元月,暨南大学副校长兼汉语推广中心主任贾益民一接到国家汉办下达的通知就立即做了指示:一定要派一批高质量的志愿者援泰支教。随后,汉语推广中心副主任马跃老师负责组织挑选汉语志愿者援泰工作。
他们精心从研究生和本科生当中挑选了37名优秀学子,按照汉办的要求,从三月份开始,进行严格的培训。
培训的内容十分广泛而且具有针对性,时间是早中晚搭上节假日。给我们培训的老师,全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上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而且有很多经常作为专家到国外进行讲学和培训,如周健、彭小川等。不仅如此,学校还请了泰国留学生给我们进行泰语培训,后来还从泰国本地请了会讲中文的教师对我们进行了一个星期封闭式的语言训练。
在培训当中,长时间、高强度的学习,很苦,很累,但是想到为了能够胜任国外的教学,我们都咬紧牙关挺了过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最后,37名同学全部通过了各项测试。
队长掌舵,同舟共济
我们心里都清楚,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与我们的队长苏琪和副队长陈剑两个同学的组织领导分不开的。我们暨南大学这个团队就像一艘奋进的航船,他们两个就是舵手,给我们掌握好了方向。
刚来的时候,由于我们在国内签证时,泰国驻广州大使馆给我们做的是学生签证,结果很多同学在延长签证和办理工作证时,遇到了不少麻烦。为了解决这些麻烦,他们不仅不断地与母校马跃老师联系,通过他与大使馆和泰国教育组协商,争取他们的支持,而且还主动与泰国教育部协商,寻求帮助。这看起来是件很容易的事情,但是,在异国他乡,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却是十分劳心劳力的事情。
以后,他们要么打电话,要么在邮件或者QQ群上留言,向我们通告各方面的消息。不仅如此,每逢节假日,他们都会把四面八方的慰问传达给我们,使在异国他乡的我们,感到了温暖,也获得了力量和勇气,去战胜困难,取得成绩。
除了他们两个,我们还要感谢另外两个人,一个是陈晓静,一个是黄玲。每当过年过节,我们都集中在晓静那里,享受难得的美味佳肴。过年的时候,她还组织我们与留学生和云南师范大学的志愿者联欢,她的努力,使我们虽然身在异国他乡,却没有漂泊之感。大年三十晚上,我们三十多个人聚在一起,祝福、敬酒、欢唱、游戏,使我们都觉得这是我们有生以来过得最有意义的新年。还有黄玲,是她一一联系,组织我们赴各地旅游,使分散在异国的同学有了聚首的机会,欣享亲密无间的同学之情。
辛苦并快乐着
小静是我们当中比较有激情也是比较有创造性的一个。她把这些激情和创造性恰到好处地用在了她的工作上。
由于汉语老师比较紧缺,因此她的课程也特别多。但是她在完成自己规定的课程后还耐心地给专业班的学生补习。不仅如此,在去年一个月的假期中 ,本来是可以休息的,但是她为了学生能在11月全国的才艺展上获得好成绩,无偿给学生补课,教他们武术。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架势,每一个阵型的安排,都严格要求。功夫不负有心人,她指导的学生武术表演得到了所有在场人热烈的掌声。
对于她来说,辛苦并快乐着,当台下献来一簇簇鲜花时,她是最幸福的人。
学生舍不得她走,这里的同事也恳请她继续留下,她盛情难却,决心留下来,继续把自己的辛勤和汗水奉献给这些可爱的学生,继续用中国女性特有的爱和温情去培养每一朵中泰友谊之花。
雪融于水,浑然无痕
学习当地人的语言,你才会拉近与当地人的距离。因此,来到泰国,我们都尽力去学泰语,千方百计地与本地老师交谈。
在学语言上表现十分突出的有于秋生、刘利、贺晨吟、王宇轩等。前三个自来到泰国以后,总是跟泰国老师和学生呆在一起,跟学生在一起时,一边学他们语言,一边顺便教他们汉语,互助互利,相得益彰。不仅如此,刘利还认了一个泰国母亲,这个母亲不仅是她在异国的心灵归宿,也是她语言的老师,她现在已经能够说一口流利的泰国话了。王宇轩则每天抽一个小时拿着书本学习泰语。
有志者事竟成,现在他们用泰语交流基本没什么问题了。而且,他们这样潜心地学习语言,也使他们的工作、生活如鱼得水,处处朋友,时时微笑。雪融于水,浑然无痕,假如你不是泰国人,是听不出来他们的“外地口音”的。
“艰苦的环境,就当锻炼”
我们暨南大学37位志愿者中,有很多都被分在非常偏远的地方。我工作的地方就是这样,周围除了一望无际的稻田,什么也没有,要去买东西,只能坐同事的便车到13公里之外的超市。开始来到这里时,有诸多的不适应,好在自小就漂泊的我,很快也就适应了这样的生活。可喜的是这里美丽的稻田,飞翔的鸟群时时成为我相机里的图片,再加上便捷的网络,足不出门,心知天下,而且可以与各处的朋友倾心聊天,诉说这一切,天涯咫尺,这些都驱散了我在异国他乡的孤寂和无奈。
条件最苦的是何琳,她那儿和我这儿一样,但是没有网络,完全像生活在一个孤岛上,而且饮食很不合口味;情况更糟的是,她居住的是木房,没有空调,在泰国这样的热带地方,毒辣的太阳一天暴晒下来,她那房子到了晚上还像一个正在烧烤的火炉,根本无法入睡,第二天又要强打精神去上课。家境很好而且是独生子女的她,从小一切都在父母的安排之下。看到这样的环境,她无法相信这就是她要生活和工作近一年的地方。当她与母亲通电话时,忍不住哭了。
“既来之,则安之,”她含着泪在自己的电脑日记上写着,“艰苦的环境,就当锻炼吧,反正以后都要自己面对一切的。”
就这样,她擦干眼泪走上了讲台,靠着坚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韧劲,一干就是十个月。站在讲台上,她成了学生的良师益友,而且她的工作也得到了所在学校同事和学生的一致好评。
“他们都像自己的孩子”
说这句话的人,就是我们这批人公认的大姐杨红,我们在一起时,都亲切地称她杨红姐。从她身上,我们学到了很多。
说实话,她来泰国教中文,确实需要足够的勇气。因为,她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了,大的11岁,小的7岁,孩子这样的年龄,正是需要母亲关心的时候,而且家里有车有房,什么也不缺,丈夫也在去年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的博士。
我们谁也不会忘记去年她与她两个孩子分别的情景,当两个孩子抓住她的衣角叫她不要走时,她叫丈夫把他们拖开,含着眼泪上车了,在场的我们也感觉到一股热乎乎的东西涌入眼睛。
来到泰国,一个星期20多节的课程,跨年级,课多,事杂。做过老师的人都知道,这是怎样繁重的劳动啊!可她没说什么,认真地备课,精心地上课,驾轻就熟地控制好课堂,而且专门找那些特别捣蛋的学生聊天,鼓励他们,引导他们。在她的努力下,课堂气氛特别好,就连在这里任教四年的一个汉语志愿者也不得不承认,杨红了不起。
“瘸腿”“残手”老师,敬业赢得掌声
有一段时间对于黄玲来说,也许是她一辈子都会铭刻于心的:上个学期一个周末,参加完同学的聚会返回学校下车时,她不小心摔在了地上,右腿膝盖和右手严重受伤,鲜血淋淋。由于回去时间比较晚,不方便麻烦其他老师,她就随便冲洗了一下伤口,然后用从中国带来的红药水涂了涂。
然而第二天醒来时,伤口胀痛,业已化脓,而且由伤口发炎引发了轻微的发热。她很想休息,但是想到当天还有5节课,她还是坚持一瘸一拐地去了办公室。她的负责老师看到她这副光景,劝她休息一天,可她只是微微一笑:“No problem!” 然后又一瘸一拐地进了教室。由于伤到右手,她只能用左手慢慢地在黑板上写字。
这一节课,懂事的学生们,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认真,下课铃一响,他们都给她报以了热烈的掌声。就这样,一天之内,她收到了学生五次热烈的掌声。
至于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她说,她也不清楚,似乎没有感觉了。但是回到办公室后,却感觉到站不起来,负责老师马上把她送到医院输液。第二天她还是一样地走进了课堂。这样的伤痛持续了一个月,这样一个“瘸腿”、“残手”的老师在学生面前出现了一个多月,她以顽强的毅力和令人敬佩的敬业精神,上好了每一节课。
她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感染了学生。也许,在这种精神的背后,就是一种不辱使命争取做好的强烈责任感和为母校暨南大学争光的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我们这37个人,用我们的青春和汗水,在歌声中吟诵爱,在微笑里播洒爱,在汗水中奉献爱,在激情中演绎了一段无悔的人生,在异国唱响了一段青春之歌。
我们无愧于使命,无愧于泰国的莘莘学子,无愧于母校,无愧于我们获得的各项荣誉。
别了,泰国;别了,我们亲爱的学生;别了,这片我们曾经留下深深的脚印、洒下辛勤汗水的土地!(华文教学通讯2008年第四期/张逊 暨南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