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侨网消息:马来西亚《光明日报》日前发表社论说,在华小生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大马教育部除了拯救微型小学免于倒闭外,更应在华裔生爆满的小区兴建新华小,才能根治华小学生爆满的困境,仅以“以校易校”是不足够的。文章摘录如下:
等待了2911个日子,在“华小一所也不能少”的前提下,白沙罗华校原校终于重新启用,由霹雳巴力中华小学取而代之,易名为白沙罗中华小学。促成这桩让华教人士引颈期盼近8年美事的,除了权责单位的配合外,白小保校工委会愿意让步、妥协,才是关键。
白沙罗中华小学正式启用,也代表白沙罗华小正式成为历史,白小保校工委会的阶段性任务暂告一段落。在白小工委会心中,不管这所学校换上什么名字,那仍然是当初的那所白小。华教历史当然也不会忘记,他们艰辛捍卫白小的斗争过程。
2001年1月2日,政府以“噪音及交通安全”为由关闭白小原校,将该校迁至丽阳镇。突如其来的锁校关闭行动,引发村民群起愤慨抗议,并组成以熊玉生为首领导的“白小保留原校、争取分校”工委会。而未前往新校舍就读的学生,这些年来都在阮梁庙,以货柜组成的临时校舍上课。
遗憾的是,熊玉生不幸于今年3月10日病逝,徒留下白小尚未重开的遗愿。一直到今年5月,巴力中华小学向教育部申请迁校,加上白小工委会退让,只求白小原校得以重开,这才奠定了白沙罗中华小学的根基。
而跨州迁校的巴力中华小学,是于50年代,在园丘住宅区附近成立。随着园丘人口逐渐流失,导致该校从80年代开始就一直维持只有8至13名学生,成为名副其实的微型小学。2008年,该校只有1名华裔学生,剩下的是9名巫裔及3名印裔生。
面对学生来源及人数骤减,及无人就读恐将关闭的命运,巴力中华小学唯有选择迁校。原先该校希望“迁校不过州”,希望能在学生人数暴增的霹雳巴占区设立另一所华小,不过经过多年协商仍无下文。
直至今年5月底,该校董事部写信给教育部,以“已有现成建筑物,无须筹款兴建,可立刻投入教学工作”为由,申请迁校至白小原校后,才获首肯。
2009年1月5日,白小校区将以白沙罗中华小学之名,继续在雪兰莪八打灵再17区为华教做出贡献,但这也代表霹雳州少了一所华小。就算有企业愿意捐地供建校,也得要教育部批准才行。
在华小生越来越多的情况下,教育部除了拯救微型小学免于倒闭外,更应在华裔生爆满的小区兴建新华小,才能根治华小学生爆满的困境,仅以“以校易校”是不足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