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侨网消息:印尼《星洲日报》近日刊发文章,针对印度尼西亚廖岛省华文教育的现状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文章认为,廖岛省的特殊地理位置给当地华文教育创造了优势,然而由于当地家长不够关注、一些社团领导对华教不够重视、教师水准参差以及当地学生排斥华文等因素,造成了在廖岛推广华文仍存在许多障碍。文章摘录如下:
前后两次前往廖岛省,去过峇谭市、丹绒槟榔市和卡里汶,接触了好几位当地的华文老师,也参观了几间学校和补习班。
我的印象是:廖岛省具有的独特性,和印尼其他地方有所不同,这可以从当地的华人,无论成人和小孩,大部份会讲华语,但不一定会阅读和书写,这是因为当地离新加坡很近,华人多收看新加坡电视台节目的缘故。
我觉得这是他们的优势,但当地一位老师则不认同,认为这虽是优势,但也是他们的弱点,因为一些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已能讲华语,就不再督促孩子认真学习华文了。
我认为,一个地区或城市的华文能否发展,有几项重要因素,包括当地社团领导人对华文教育的重视、老师的专业水准,以及学生和家长的态度。
很可惜,一些地方的社团领导人本身对发展华教并不感兴趣;华文老师的专业水准还需要提高,部分老师还没有掌握怎样引导学生产生对学习华语的兴趣;此外,一些孩子因为认为华文难学,觉得很吃力跟不上,他们对华文感到害怕所以排斥,甚至视华文为“敌人”,所以合格的老师有可能引导学生对学习华文产生兴趣,而不合格的老师就很可能做不到这点。
此外,廖岛省好些家境中上的孩子,到新加坡或马来西亚念书的比较多,但他们学成归来愿意执教的并不多,因为教书收入少。
照理,廖岛省的孩子已掌握听和讲,他们只需要提高读和写的能力,这比起印尼其他地区的孩子好得多,他们多数连听和讲都不会。
因为该地有较好的语言环境,如果学生认真学习,家长也多关注,就可以事半功倍。
值得一提的是,印华文坛的诗人北雁只念到四年级;叶竹和符慧平,甚至没有进过学校,但他们都是自学成材的。
如果学校或社团多举办演讲、诗歌朗诵、讲故事、作文或唱歌比赛,多少会提高孩子对学习华文的兴趣。
通常年纪大的老师印尼文较差,但中华文化根底好;反过来,年轻人印尼文好,中文拼音正确,可是中华文化根底浅。
此外,在个别学校,外行领导内行;华文师资短缺,待遇欠佳,有点像“要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上层不关心,老师有好的提议也不获採用;也有的学校把开设华文课当招牌,实际上并不认真搞华教。
华教不被重视有很多因素,包括华文不是必修课,可有可无,所以大部分学生也就马马虎虎应付,而不认真学习。
有时想起来真气人,过去学华语要偷偷摸摸,而现在有机会学华语孩子们又不珍惜。看来,要普及并推广华文,还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还要一段漫长的路要走。(陈冬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