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侨网消息:加拿大《星岛日报》3月2日刊文说,西方对普通话和中国文化的兴趣,正随着中国壮大而日增,选修汉语普通话作为外语的人愈来愈多。大陆近年多了提倡儒学的声音,填补意识型态信仰空档。然而,无论是从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提升成绩的角度出发,都只是停留在从功能和利益角度去接触儒学,忽略了儒家文化的“仁义”精髓。
文章摘录如下 :
当大陆和香港的学校绞尽脑汁如何增加英语教学课时及提升学生英文水平之际,英国教育官员却打算在当地所有公校引入大陆的汉语普通话和儒学课程,令人反思中国大陆国粹传承问题。
此事缘于英国儿童、学校及家庭部中专责学校和学习事务的部长奈特访华,日前到访了北京孔子学院总部。奈特结束北京考察之行回国后,提出引入儒学课程这个构思,倡议将孔子这位中国古代哲学家的教育思想引入英国学校,希望透过儒家尊重知识的传统文化,提升英国学生的整体成绩。
奈特在这次访问中表示,每一名学生都应当进入能够学习中文的学校,以了解东方圣人的文化思想。原因在于,英国政府儿童学校教育与家庭培养部门研究发现,具有中国文化背景的儿童在英国教育中的表现超出了所有其他族裔群体。
在英国各族裔学生的学习记录中,华裔学生无论是十一岁还是中学毕业,总是有最好的表现,平均成绩都冠绝所有族裔。英国政府的统计数字显示,多达六成半的华裔学生在英国中学结业考试(GCSE)获得五个A至C级,而英国白人学生获得类似成绩的比率仅为四成左右。奈特相信,这是得力于儒家文化对家庭和教育的尊重。
从政治和经济层面来看,不待政府推动,西方对普通话和中国文化的兴趣,正随着中国壮大而日增,选修汉语普通话作为外语的人愈来愈多。另一方面,中国亦透过在海外设立孔子学院,希望起到类似英国文化协会的作用,在国际上发挥文化软实力。奈特与北京孔子学院总部讨论在英国公校建立孔子课堂网络,有助双方透过文化交流互利互惠。
大陆近年多了提倡儒学的声音,填补意识型态信仰空档。儒家要求君臣父子各安其位。历史上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借以巩固统治基础和提高社会生产力,但同时成为备受历史争议的政策。放诸现代社会,八十年代香港、台湾、新加坡和南韩经济起飞,成为“亚洲四小龙”,当时已经有人指出四小龙的共通点,是同受到儒家文化传统影响。
无论是从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提升成绩的角度出发,都只是停留在从功能和利益角度去接触儒学,忽略了儒家文化的“仁义”精髓。相比之下,香港的传统基础教育强调儒家对品格修养的重要,更显可贵。不过,近年儒家学说在香港的中学课程所占的比重也愈来愈轻。中国大陆学校的语文科取消范文之后,除非学校有开设中国文化科,否则《论语》、《孟子》等课文更属可有可无。
外国学生用现代化译本学四书五经,虽欠原汁原味,至少毋须被文言文吓怕,比较容易入手。香港学生要从四书五经得益,要过两道“活化”关,其一是教师要把数千年前的文字以现代化的语言准确诠释,达到类似“母语教学”效果;其二是如何结合今天的现实生活,令学生不致觉得这些人生道理是宣扬愚忠愚孝的迂腐八股。例如,在今天追求民主平等的社会,大家会觉得儒家当年提倡的君主和阶级制度落伍,但当中的“国以民为本”观念,到今天仍然能够与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提出的“以人为本”施政理念遥相呼应。
春秋时代诸子争鸣,是中国以至世界哲学思想最璀璨的年代,儒家以至诸子学说,都蕴含不少文化精髓。活学当年很多大道理,也适合活用于今天的日常生活小节,这需要教师协助学生在语文、历史、通识和德育之间融会贯通,珍惜这份丰厚的文化遗产并代代相传,不致“礼失而求诸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