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侨网消息:新加坡历来十分重视中文的推广,诞生三十年的“讲华语运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然而,近年来,新加坡渐渐趋向只讲英语的单语国家,越来越多的年轻家庭不再以华语作为主要交流语言。新加坡《联合早报》3月23日发表文章,称新加坡不能沦为一个只讲英语的单语国家,不应该退出全球双语竞赛,并且必须想方设法,在这场竞赛中保持领先地位。
文章摘录如下:
在本月17日的讲华语运动30周年的仪式上,内阁资政李光耀刚向国人再次强调了双语的重要性。前晚,总理公署部长林瑞生在华侨中学建校90周年庆祝晚会上讲话时,也选择了双语的主题。他强调,新加坡不能沦为一个只讲英语的单语国家,否则我们将会非常吃亏。同时,他也提出了全球双语竞赛的概念。
新加坡会不会成为一个只讲英语的单语国家?就现在来讲,这是个假设性的问题。但世界上确实存在好些经过长期殖民统治的民族,在不知不觉中忘了自己的母语,沦为单语国家,但同时又没法真正掌握好被吸纳为“母语”的殖民宗主国语言,形成了与方言混杂的英语(pidgin English)。这肯定不是我们想看到的结局,但在几代人之后,如果语言政策和习惯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出现这样的后果并不是不可能的。
林瑞生的讲话提醒国人,即便我们的英语不错,但是变成一个只讲英语的国家也是不行的。因为世界出现了双语竞赛,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已掌握了英语,而随着中国的崛起,西方国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竞相学习华语。这场“全球双语竞赛”已经展开,而且将因目前的经济危机加速进行。新加坡人不应该只因为觉得掌握双语很困难,就退出这场竞赛。
其实,我们不仅不应该退出全球双语竞赛,也不应该感觉掌握双语是很困难的事。对许多人来说,掌握双语之所以变得困难,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就以在家讲华语这点来说,如果所有华族年轻家长都能认真地对待双语,有意识地在家中营造一个讲华英双语的环境,大多数的华族小孩是可以自然而然地从小就养成讲双语习惯的。当他们在学前养成双语习惯之后,入学时自然就不会对母语产生排斥的心理。
不过,事实说明,很多年轻家长并没有做到这点。相反的,他们选择了在家里只讲英语,虽然他们其实都可以讲华语,毕竟他们是华语运动和双语教育培养出来的一代,华语一般上都有中四以上水平。
无可否认,只用一种社会上和工作上的主导语言(英语)会令多数人感觉较为方便或自如,一个民族讲一种语言是通例,讲双语才是例外。因此,如果听其自然发展,单语社会可能会比我们想象中的更快出现。但是,我们如果要避免最终沦为单语社会,就不能让大多数人陷入这种单语的舒适之中。我们必须有这样的认识,并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做有意识的努力,才能确保双语政策的继续成功,并扭转越来越多的年轻家庭以英语而非华语为家庭语的趋势。
很多人相信都没有全球双语竞赛的概念,突出这个概念有助于使人警醒,对新加坡人来说,单单学好英语是不够的。正如林瑞生所说:“中国人抢先学英语,西方人抢先学华语,大家争先恐后,我们不可落在人后。学习双语、了解双文化,我们的条件比别的国家来得强。我们该争取的是捷足先登,不单只能讲双语,而是能讲有效的双语,同时栽培更多双文化、年轻一辈的新加坡人。”
有些人以为,既然中国人也在热切的学习英语,那么我们又何需学好华语,反正大家都可以用英语沟通了。殊不知,新加坡之所以有用武之地,是因为我们能够沟通东西方,如果东西双方觉得直接沟通就够了,那新加坡也将失去它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确保,即便东西方越来越能够直接沟通,我们的桥梁角色仍然能够发挥作用。这道桥梁作用要求新加坡模式为体,双语为用,新加坡必须继续做到体用兼备,才能立足于世界国家之林。因此,我们不仅不能退出全球双语竞赛,我们也不能输,还必须想方设法,在这场竞赛中保持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