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侨网消息:印尼《国际日报》近日刊登《向西加华教热心人士致谢对发展华文教育的看法》一文,指出一些热心华教的人士为印尼华文教育的发展不惜代价,不仅培养了一批年轻的华文教师之外,也为很多人创造了就业机会。然而,文章作者以自身经历讲述了华文教师在印尼面临的困境,也呼吁印尼各界重视华文教师的生活状况,解决他们的“悲哀”。
文章摘录如下:
自1998年苏哈托政权被印尼人民推翻后,印尼社会进入全面改革阶段。政治、经济、国防、教育等等都相继得到革新。在此,印尼各地华社各个集团、基金会、同乡会也纷纷拔地而起。
仅在西加省,就有坤甸赤道基金会、旅雅加达孟加影同乡会、山口洋南中校友会、西加华文教育协调机构等等。这些团体或协会的热心人士的数量尽管不是很庞大,但是经过他们的不懈努力,迄今为止他们的工作成果可谓硕果累累。
他们的影响遍及全西加省。生活在外的热心人士们以各种各样的措施和办法来回馈家乡对他们多年来的养育,同时为家乡同胞们做点贡献、例如,热心人士们很积极参加各地救灾活动、举行扶贫济困活动、建校招生提高教育水平等等。在发展家乡的华文教育方面,热心人士们更是不遗余力。
他们不惜代价在家乡培养更多的年轻华文教师,捐资兴办华文学校和补习班、申请中国志愿老师到各地正规学校授课以及培训当地华文年轻老师,保送和提供贷学金给品德兼优的学生到国内外大学进修中文课、出版中文报纸并低价销售等等。为年轻一代的人提供条件享受春风化雨以求将华夏文化得以传播发展,在印尼各地遍地开花。
热心人士们的贡献除了为西加省培养了一批年轻华文教师之外,最重要的是为很多人创造了就业机会。俗话说,人无完人,事无完事在他们非常努力去关心华教发展的同时,美中不足的是如何精心培养一名职业教师的关键却被遗忘了。在此,笔者非常强调教师的存在对发展华教的整个大局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我是一名被保送到中国深造四年而已经回家乡站在岗位上工作两年了的年轻教师。我的教育工作生涯起于2002年在高中私立学校任教中文。坦白的讲,因为那时的薪金远远不能满足生活需求,也曾经提起退职。然而因为那时由于自身在生活上没有负担以及怀有普及华文教育的念头因此硬着头皮赖下去。而现在,笔者是上有老下有小,生活情况与那时截然不同,渐渐地,以那样水平的薪金在城市里立足就生活方面感受到困难多多了。
在各个单位雄心勃勃为扩大年轻教师的队伍不断的招兵买马的同时,我们已在岗位上的悲哀谁给我们解决呢?因为华文教师也有追求生活品质的需求。毕竟每个人吃的饱,睡得好才能把工作做得出色。(叶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