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到上海的人,总是要去位于老城厢的豫园作一番游赏。
豫园创建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豫园的主人叫潘允端。他原籍常州,元末其祖辈迁居沪上老城厢西北隅的安仁里(今安仁街)。乃父潘恩,明嘉靖二年进士,做官时一是极力抵御倭寇骚扰,二是约制藩王宗戚的豪悍贪虐,屡贬屡迁。潘允端嘉靖四十一年(1562)中进士,初授刑部主事,历任南工部榷龙江关税、兵部宪副分巡等职,后擢升四川右布政使。但他到任不久,便受到藩王、权贵的排挤,万历五年(1577),潘允端称病辞官,退归故里。
潘允端早在嘉靖三十八年,就开始在上海家宅世春堂西面的几畦菜田上,聚石凿池,构亭营竹,建造园林。这次退隐后,为了让老父安享晚年,集中精力再度经营扩修此园,“每岁耕获,尽为营治之资”。他还聘请了当时江南最负盛名的园艺家张南阳设计全园,堆石垒山。他取“豫悦老亲”之意,名此园为“豫园”。
豫园经潘允端苦心经营,名师设计施工,至万历末年竣工,达70余亩,比苏州名园拙政园还大。当年被誉为“申江胜景之冠”,“东南名园冠”。
明代嘉靖、万历年间,是戏曲繁荣时期,特别是昆曲已非常盛行。潘允端不仅长于文墨,而且收藏古玩,喜爱戏曲,嗜戏如命。他曾著有《玉华堂兴居记》(俗称《玉华堂日记》)。玉华堂即豫园的主要厅堂,是潘允端读书、写作、静修之处。由于潘允端雅好戏曲,园中的乐寿堂成了戏曲演出的主要场所,此厅堂建筑宏敞,可容百余人。
潘允端起初是延请呈门梨园、松江梨园、余姚梨园等职业戏班来园演出,后来又不惜重金蓄养家乐班,置办戏衣,他的家乐班共20余人,生旦净丑俱全。在乐寿堂频繁进行演出活动,可说“无日不开宴,无日不观剧”。有时兴致所至,潘允端亲自与家乐小厮一起彩串。他家一度还养着一名叫朱淳化的文人,专事剧本创作,曾写过《昼锦记》等传奇。潘允端的《玉华堂日记》就记录了从万历十四年至二十九年十六年间他所见所闻上海地区戏曲的情况。
如今的豫园大门开在园之西南,面对荷花池、湖心亭,门额上“豫园”二字由明代书画家王稚登所题。池北征阳楼前的大假山乃是豫园的精华所在。它高14米,由2000吨浙江武康黄石堆砌而成,这是明代的旧物,出自堆石巨匠张南阳之手,一向被誉为“江南假山之冠”,实乃江南园林中黄石假山的典范。这座假山堆砌自然,气势雄伟,层峦叠嶂,洞壑深邃。假山东麓,有萃秀堂掩藏于峭壁山石之间。自萃秀堂绕过花廊,入山路,有明代祝枝山所书的“溪山清赏”石刻。沿着迂回曲折的磴道登山,山上有平台,山巅有亭翼然,曰望江亭,原来在此可以眺望城墙和黄浦江。
豫园的建筑群布局错落有致,亭、台、楼、阁、榭等由一条曲径回廊连贯一气。向东则有著名的点春堂。1853年上海爆发了小刀会的起事。点春堂就是小刀会起事时的指挥所。郭沫若于1961年10月来豫园时曾题诗曰:“小刀会址忆陈刘,一片红巾起海陬。日月金钱照日月,风流人物数风流。玲珑玉垒千钧重,曲折楼台万姓游。坐使湖山增彩图,豫园有史足千秋。”
点春堂之南有会景楼和玉华堂。玉华堂完全是古代书斋的摆设,书案、画案、靠椅、躺椅等都是明代紫檀木家具的珍品。玉华堂前的白玉兰树是上海最古老的市花树。玉华堂前面,环龙桥北首,一块高大的太湖石卓然而立,它就是著名的“玉玲珑”,玲珑剔透,具有皱、漏、瘦、透之美,石的上下布满洞孔,孔孔相通,如果在此石下端的洞孔里焚上一炉香,那么上端各个洞孔里便会喷射出袅袅的青烟;倘若在此石的顶端,倾下一盆,那么下端各洞孔里就会汩汩流泻出晶莹的水花,可称奇妙之至。据说它是宋代“花石纲”的遗物。玉玲珑乃江南三大名石之一,也是豫园的镇园之宝。
豫园还有一罕见的奇景,那就是穿云龙墙。大型的龙头塑于园墙之上,用瓦片组成龙麟之状,象征龙身,看来仿佛一条游龙盘桓于墙上,蜿蜒起伏,或昂首,或卧伏,活灵活现。因此墙称为龙墙。这样的龙塑在豫园共有五条,最长的一条为卧龙,全长56米,大有兴云作雨的气势。在我国古代,龙乃封建帝王的象征,只有在皇宫里才可以塑造五爪金龙,要是随便用于民间的建筑,那是有欺君之罪的。豫园在建龙墙时,为了避去“五爪金龙”之嫌,龙墙上的龙脚都只有三个爪子。(来源:香港《文汇报》 作者:沉鸿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