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展的动力:创设环境,引导受众
受时尚文化的冲击,柳琴戏受众群体越来越小。如何引导人们喜爱柳琴艺术,培育起庞大的受众群体?人们在苦苦地探索……
柳琴戏发源于民间,兴盛于大众,土生土长,土语土调,土腔土韵,是地地道道的乡土戏。它的全部生机与活力,存在于生它养它的民众之中,因此广大民众就是它生存的人文环境。2007年,在枣庄柳琴艺术节上,参加论坛的专家们一致认为,保护和传承柳琴戏,不能把目光只放在它本身,必须连同与它的生命休戚与共的人文环境一起加以保护和培养。
自此开始,鲁南的各地开始重视“柳琴戏人文环境”的保护。在临沂,只要有重要活动,必定有柳琴戏的倩影;在滕州,每年都举办“柳琴戏艺术节”,政府出资为剧团购买流动舞台车,为农民送戏上门;临沂、徐州、枣庄等地均设立了柳琴戏艺术研究所、“柳琴戏音乐研究中心”等,积极开展让柳琴戏贴近当代受众群体的研究,从而指导艺术生产;借助当代传播手段的柳琴戏论坛网站也已建成。这一系列措施起到了宣传推广柳琴戏以及引导和培养柳琴戏受众的良好效果。
创造“环境”只是第一步,真正让民众喜爱柳琴戏,还需要艺术上的创新。在尊重“原汁原味”的基础上,柳琴戏正在吸取齐鲁文化、中原文化的丰富营养,吸收姊妹艺术的元素,融合当代音乐语汇、表演语汇等,从剧本、表演、音乐、舞美、灯光音响、服装道具、舞台效果等,进行各个方面的创新。比如在唱腔上培育刚柔相济的风格,男唱腔粗犷、爽朗、嘹亮,女唱腔婉转悠扬、丰富多彩、余味无穷……这样的演唱风格开始赢得民众的喜爱。其中较有影响的有《王祥卧鱼》、《彩石峪》、《山乡锣鼓》、《卧龙求凤》等精品。
有关专家认为,引导与培育受众,不仅要对戏曲本身进行艺术创新,还要走出去,沉下去。也就是说,从剧本创作、排演剧目、演出形式到地点的选择,心里都要装着观众,贴近百姓。近年来,临沂市柳琴剧团活跃在各地的文化广场上,常年在蒙山沂水之间巡回演出,为农民送戏上门。现在,柳琴戏的受众群体正在逐步扩大。
抢救的支点:培育人才,整合资源
“看戏不看张金兰,白花两毛钱;台上不见李春生,白搭一天工”。提起这一当年流传甚广的民谣,临沂的柳琴戏迷——65岁的孟庆法遗憾地说:“可惜,如今像张金兰、李春生这样的名角已难觅芳踪了。”
名角缘何难觅?由于柳琴戏的衰弱,众多创作、演职人员纷纷转行,老艺人相继去世或退休,许多精彩唱腔、唱法和表演艺术没有完全继承下来,甚至濒于失传。叫得响、知名度高的尖子演员寥若晨星,编、导、音、美等创作人才大量流失,懂艺术、善经营的管理人才也缺乏,很多有价值的传统剧目很少有人去挖掘。孟庆法痛心地说:“没有人才支撑,柳琴戏的传承就成为一句空话。”
抢救柳琴戏,人才是支点。专家们呼吁,必须树立人才意识,实施人才兴文战略,培养出一批业务精、素质强的柳琴戏演职人员,以及懂艺术、善经营的管理人才。近年来,鲁南各地纷纷采取措施,如艺校恢复开设柳琴科,有计划地定向招收柳琴戏学员;从娃娃抓起,让柳琴戏走进中小学课堂,培养新的柳琴艺术接班人;充分发挥现有柳琴专家的传、帮、带作用,逐步培养新一代年轻柳琴人才;通过举办柳琴票友会、戏曲比赛等形式,挖掘社会上的柳琴爱好者,把他们中的优秀人才吸引到队伍中,充实壮大整体实力。
与此同时,专家们也强调,让柳琴戏走向“柳暗花明”要避免走偏路。有的地方以商业目的为出发点,对柳琴戏进行开发,这种做法既损害文化遗产自身的价值,也难以培养人才。专家们适时指出,对文化遗
产来说,在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之间,最重要的是文化价值。要加强对管理和科研人才的培养,努力提高他们的理论素养和技能;逐步完善投入机制,加强经济支撑;同时,放开眼界,在更大范围内整合和利用好各种社会资源。(邢兆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