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侨网消息:据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网站消息,3月10日晚,正在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顾问、委员会副主席二月河先生在紧张的议政之余,来到基金会“认门”。
每年参加人大会议,二月河都是备受关注的“明星”代表,今年的人大会议期间,还受到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李克强的会见。一直在办公室等候的基金会秘书长杜志滨真挚地对二月河先生说:“您是国学专家、大家,对‘发展华文教育,弘扬中华文化’最有发言权,所以,特别想听听您的高见,给我们支支招。”
作为一位对“传统文化有着天然挚爱”的历史小说家和两届全国人大代表、三届党代会代表,二月河堪称“通古博今”,有着俯瞰中华文化的宏观视角和独到见解。围绕如何做好基金会工作,他主要谈了三点想法:一是一定要从弘扬中华文化的角度来推动华文教育,要把小事做大,而不能把大事做小,这样才可以使华文教育产生巨大的感召力,才能把工作做到天下华人的心上,才能与国家崛起、民族复兴的历史步伐合拍;二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要突出一个“和”字,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延绵发展的根本所在;三是基金会开展活动,不仅要紧扣中华文化,而且在冠名和活动设计上要严谨、准确、讲究,文化活动要“有文化”,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同理,没有文化的活动是短命的闹剧。他建议基金会创办一份刊物,使宣传和交流有一个载体,并爽朗表示:“我可以为刊物写稿,还可以约上一批国内一流的国学专家给刊物写稿,这不仅可以使基金会‘流行’起来,而且可以聚拢人气。‘众人拾柴火焰高’,如果国学领域的专家都了解、关注、支持基金会,那我会的品牌和影响就会大不一样。”
当谈及如何“弘扬中华文化”,他旁征博引、如数家珍。他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角度纵论如何开展“弘扬中华文化,发展华文教育,促进中外交流”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