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的使命是走出国门,讲授汉语,传播中国文化。”4月11日,在广西2009年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培训班开学典礼上,200多名志愿者候选人深刻地认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在今后1个多月的时间里,培训班将对他们在教学、中华才艺、活动策划等方面进行指导,以使他们能够适应未来1年在异国的生活。
百余志愿者将赴泰国、越南、印尼、菲律宾四国支教
据了解,近年来,国外使用和学习汉语的人数不断增加,很多国家都在进行汉语培训。然而国外汉语教师严重匮乏,并向中国提出了派遣汉语教师的强烈要求。2004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国际汉语教师中国志愿者计划”实施办法》正式颁布实施。自此,中国第一个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派遣志愿者到世界各国从事汉语教学工作的计划,开始由国家“汉办”组织实施。2006年起,广西开始派遣志愿者到泰国、菲律宾等东盟国家进行支教。
“今年100多名来自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等单位的学生、教师,将赴泰国、越南、印尼、菲律宾四国进行为期1年的支教。”广西民族大学国际交流处处长冯光火说,通过培训,将在200多名志愿者候选人中选出100多人。
在未来1个月的时间内,志愿者们将进行汉语教学方法培训,此外还要学习武术、书法绘画、中国厨艺、手工制作等有中国传统特色的“绝活”。据悉,国外的华侨学校大多是私人学校,华人在选择去侨校时也都会以这个学校擅长某方面的中国传统“绝活”为标准,比如,有的学校以舞狮出名,有的以厨艺著称……
生活条件艰苦,志愿者要一专多能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2008年国际汉语志愿者领队雷老师1个多月前完成菲律宾支教任务回国。他笑着说,国外的经历虽使人视野开阔,但生活条件却很艰苦,而且要求志愿者“一专多能”。
雷老师说,很多志愿者会被当地华侨学校分配到不同的岗位,有的人教数学,有的人教汉语,还有的会去做幼师。一名20多岁的男志愿者被分到幼儿园做老师,刚一进教室就被一群小朋友拉着衣服叫“爸爸”。对此,他没有觉得尴尬,反而很耐心地教小朋友唱歌、跳舞、做手工,学校组织活动,他还拿起绸扇像模像样地舞了一段,赢得了很多华人的称赞。
“什么困难都不怕”
开学典礼上,雷老师生动风趣的讲述赢得志愿者们阵阵掌声。一名长发女孩静静地坐在教室一角,认真地记着笔记,她是广西民族大学化学院大四学生黄婷。大部分的志愿者都是对外汉语、英语、越南语等与语言相关的专业,而她是学生物的。
“我是农村出来的,对生活条件艰苦一点都不害怕。”黄婷笑笑说,进行志愿者候选人选拔时,外语专业的人有着先天的优势,但她还是用英语作了自我介绍,然后展示了才艺,最终得到这次机会。“也许出国后会有另外一番天地”!她想开拓视野,对未来充满希望,但也担心自己在教学和语言上会有障碍。
很多志愿者都是大四的学生,他们脸上挂着微笑,心里却对未知的未来有些顾虑:自己能否通过培训考核?1年以后将会怎么样?能不能适应国外的生活?……
对于这些顾虑,黄婷深吸一口气,坚定地说:“不怕,有那么多人在我身后,什么困难都能克服。”(李建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