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智利教育部不久前公布的2009年中学语言教育计划,汉语将逐步成为智利一些重点中学的必修外语课程。智利教育部“外语开门计划”负责人罗德里格·法夫雷加5月27日就智利推广汉语教育的问题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专访。
“外语开门计划”是智利教育部下属的外语教学指导与协调机构,其目标是从基础教育阶段起步培养多语种人才。目前纳入该计划的包括英语、德语、法语和汉语。法夫雷加介绍说,智利是拉美为数不多的几个在中学教育阶段推广汉语教学的国家,这主要是因为智利学生学习汉语的热情很高。中智自贸协定生效以来,两国经贸关系日益密切,在经济、文化、旅游等各方面的交流中,需要大量语言人才。目前智利一些机构、企业等对懂汉语的人才需求量大,大、中学生学习汉语的要求日益迫切。
法夫雷加说:“智利教育部和学校并不能强迫学生去学某种外语,汉语热的兴起说明存在学习的需求和市场。”
2008年,智利全国共有6所中学试点进行汉语教学,约有850名学生选修了汉语课。“汉语热”并非只集中在圣地亚哥、瓦尔帕莱索等大城市,在距离圣地亚哥2500多公里的彭塔阿雷纳斯也有一所中学开设了汉语课堂,当地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
法夫雷加说,根据最近公布的2009年中学语言教育计划,智利全国汉语教学试点学校将增至15所,学汉语的学生将增加到1700名。尽管如此,仍远远无法满足在校中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智利总统巴切莱特的母校、圣地亚哥最著名的公立中学女子一中,学生学习汉语的热情极高,开设汉语选修课之初,全校有400多名学生报名参加,但由于只有一名来自中国的汉语教师,最终只能满足200名学生的学习需求。
法夫雷加认为,智利的“汉语热”是两国友好关系的深层次体现。“为了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我们将继续发展两国业已存在的经贸关系。但中智两国友好关系的未来,在于两国人民相互理解对方的文化和传统。在智利推广汉语教学将成为两国人民相互了解的重要手段,将成为两国世代友好的基础。”
法夫雷加承认,在文化背景差异大、距离中国遥远的智利推广汉语并非易事。首先,西方人学习中文本身就很困难。法夫雷加说:“在智利,当人们说一件事情很难完成、很难理解的时候,往往会用‘CHINO’(中国的、中文的)来形容它。在老百姓的意识里,‘CHINO’几乎就是困难的代名词。”因此,智利教育部决定从中学阶段开始普及汉语,把汉语纳入中学语言教育计划,而且非常重视从中国聘请汉语老师和志愿者。
法夫雷加指出,外语与其他学科不同,需要有语言环境、需要与外国老师交流。但由于种种原因,来智利参与汉语教学的中国老师或志愿者非常缺乏。为提高汉语教学水平,法夫雷加希望更多的汉语老师和志愿者前往智利承担教学任务。(赵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