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侨网消息:据马来西亚《星洲日报》报道,大马教总指出从1999年至2008年期间,政府一共批准增建了16所新华小,不过,截至目前为止,只有其中的8所已经完成并启用,而另外8所华小的建校计划则仍在落实阶段。
根据教总出版的《华小建校、迁校和微型华小》资料集显示,近10年来,马来西亚政府批准增建的华小比过去来得多,表面看来政府似乎对增建华小的限制有所松绑。
大部份大选来临前获批
“但,这不表示国家教育政策已从以往的单元封闭走向多元开放,各源流教育获得平等对待,因为大部份的新华小都是在大选来临前才获得批准。”
尤其是近10年来国家政局出现微妙的变化后,政府更是前所未有的在大选前宣布增建多所华小,单单在1999年大选和2008年大选,政府就批准增建12所新的华小。
当局以政治需求为考量
教总指出,华社已经争取了多年要在有关地区兴建华小,但一直没有获得批准。例如在吉隆坡旺沙马珠,当地华社是争取了将近20年之久,才成功在2008年大选前获得批准兴建1所新华小。
当局的做法主要是以政治需求为考量的权宜之计,而不是根据教育的实际需求来处理增建华小的问题。
新华小的兴建,固然有助于舒缓华裔人口密集区华小学生人数严重超额的问题,然而政府并没从教育需求角度以制定全盘的计划解决华小不足的问题。
华小建校承诺常出“状况”
教总指出,政府每次对华小建校所许的承诺,往往都出现许多“状况”,如不能在“合理”的期限内完成,已是司空见惯,不得不让人质疑政府的诚意。
教总举例,虽然大古来华小早在1981年已经获得政府批准兴建,并列入第4大马计划(1981-1985年)的建校工程,却多时没有进展。
“一直到1995年2月,时任柔佛州务大臣慕尤丁才宣布在大古来城拨出5英亩地段,以作为兴建大古来华小的用途。虽然解决了校地问题,但由于大古来华小是半津贴华小,须由华社自行筹款来兴建。”
最终,从1981年批准,到2001年成功启用,大古来华小可说是几经艰难,历经20年,并托“大选之福”才得以成功兴建。
促政府兑诺马上开工
教总促马来西亚政府正视所许下的承诺,马上展开工作,以确保308大选前宣布的6所华小在《第9大马计划》(2006-2010年)下顺利完成建校工作,同时保证不再发生如1999年大选前的承诺,至今仍未获得落实的情况。
2008年1月30日,大马教育部长希山慕丁联同马华总会长黄家定和民政党全国代主席许子根共同宣布在雪兰莪州、柔佛州及吉隆坡增建6所新华小。然而,在面对没有校地和拨款的情况下,造成上述6所新华小的建校计划进展缓慢,一直到目前为止,除了雪兰莪州万挠(哥打爱美乐华小)和柔佛州新山金海湾培华华小二校的校地已有眉目外,其余的4所新华小的校地还未有着落。
教总指出,阻挠增建华小工作的行政条例,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政府学校保留地只能用来兴建国民学校”,导致华社必须自行寻找校地来建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