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八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复赛7月16日晚在湖南省长沙市拉开帷幕。来自世界各国的百余名大学生选手俏皮亮相,展开一场“火辣辣”的汉语水平角逐。
随着汉语作为中华文化载体在全球范围日渐升温,越来越多外国人加入学习汉语,掀起一轮“汉语热”。
相聚星城赛中文
“咚咚”!教育部副部长郝平在湖南省广播电视局演播厅里擂响预示比赛开幕的大鼓。《友谊地久天长》的欢快歌声中,来自大约60个国家的112名大学生选手以各种活泼造型登台亮相。
经过今年3月至5月近80个海外赛区的预赛甄选,这些选手脱颖而出、受邀来中国参加复赛和决赛。他们7月7日、8日陆续抵达北京,参观访问了孔子学院总部等地,接着分成三组分赴上海、青岛和凤凰3个分赛场体验当地风情。
复赛于7月16日至22日在3个分赛场展开,过关选手将于7月23日至8月7日参加决赛。选手们不仅要展露自己的汉语表达能力和读写能力,还要接受中国国情知识、中国文化技能等考核。
大赛当前,一张张充满青春活力的面孔上并没露出多少紧张神色。开幕式前,几名身着特色民族服饰的选手围着一名工作人员询问:“为什么长沙又叫星城?”当得知这一名称缘于二十八宿之一轸宿旁边一颗名为“长沙星”的小星时,几名选手似懂非懂,脸上写满好奇。
“汉语桥”上乐趣多
“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是中国在全世界范围内举办的中文大赛,参赛选手均是年龄30岁以下、具有外国国籍、在国外出生并成长、母语为非汉语的外国高校在校生。自2002年开办以来,每年举办一届。
虽是大赛,但年轻选手们个个轻松上阵,把这一比赛当作体验中华风情、结识各国友人的好机会。
每届比赛都紧扣中国特色设置主题,如第六届和第七届比赛主题分别为“迎奥运的中国”和“激情奥运,快乐汉语”,之前几届比赛主题包括“文化灿烂的中国”、“山川秀丽的中国”、“多民族的中国”等。
今年的主题是“快乐汉语,成就希望”。选手们快乐学习,快乐参赛,快乐感受中国,体验了一回“汉语桥”之乐。略带洋腔的汉语绕口令,“篡改”歌词的流行歌曲,热闹逗趣的湖南花鼓戏,从跨国恋爱到国际关系的另类演讲……选手们别出心裁,评委们大开眼界。
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的文莉是本次比赛唯一一名“妈妈”选手。她说,自己与两岁孩子一同学习汉语,在育儿乐趣中享受中国文化熏陶。
透过汉语看中国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提高,“汉语热”在全球升温,眼下已有约4000万名非母语汉语学习者。旨在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的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落地生根。
爱尔兰驻华大使戴克澜告诉记者,越来越多外国人对汉语和中国文化充满兴趣。中国汉办在80多个国家发起设立的孔子学院有力促进了对外汉语教学和中国文化传播,“汉办和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建立一种充满活力的网络形式,而‘汉语桥’比赛则是这一网络的重要一环”。
据主办方介绍,“汉语桥”比赛旨在为各国学习汉语的青年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汉语能力的舞台,创造一个互相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以激励其学习汉语的热情和兴趣,增进对中国语言和中华文化的理解。
“‘汉语桥’作为一个固定品牌日益为汉语学习者熟悉,”中国驻英使馆教育处公使衔参赞田小刚说。
对不少选手而言,学习汉语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透过汉语“读懂中国”。来自俄罗斯的安德烈告诉记者,自己学了5年汉语,希望更多了解中国文化,将来从事“俄罗斯与中国文化交流方面的工作”。(杨舒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