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巴基斯坦大学生哈希博用中国诗句描述自己与汉语的“情缘”。
作为第八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复赛选手之一,哈希博7月上旬到中国,先后在北京、上海、湖南等地感受汉语魅力、体验中国风情。7月18日至22日在湖南长沙举行的复赛中,他以优秀口才奖获得中国国家汉办所提供的“孔子学院奖学金”。
“我是岗岗的‘80后’”
“我是岗岗的‘80后’!”哈希博笑着告诉记者。中国方言“岗岗”从这个巴基斯坦年青人嘴里出来颇具喜剧效果。
与其他参赛选手相比,哈希博与中国打交道较多。由于父亲哈比布上世纪90年代曾驻华,哈希博从小学习汉语、接触中国文化。他在北京念过使馆学校,1997年至2001年在清华大学计算机专业修完本科课程。如今,他既是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驻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分支机构的员工,也是巴基斯坦国立现代语言大学一名在职硕士研究生。
今年3月初,他在老师和同学鼓励下报名参加第八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历经3个月的海外预赛甄选,他成功晋级,7月上旬来华参加复赛和相关文化体验活动。
哈希博口中时不时蹦出几句流行语,例如小品演员小沈阳那句招牌式的“啪啪的”。他与记者聊易中天,聊胡适,聊孔子。在伊斯兰堡时,他经常登陆新浪、百度等网站了解中国动态。
哈希博说,自己对汉语和中国文化所知仍停留在浅层,渴望有机会深入学习。这次来华参赛让他结识来自世界各地的同龄人,更让他认识不少中国朋友,“大家玩得开心,十分投缘”。
“中国成语挺难!”
自2002年开办以来,“汉语桥”比赛每年紧扣中国特色设置主题,例如“多民族的中国”、“激情奥运,快乐汉语”等。本届比赛主题为“快乐汉语,成就希望”,这说到了哈希博的心坎里。
“学习汉语,让我体会到了快乐。易中天先生说,‘人生的意义并不在于成功不成功,而在于快乐不快乐’,”哈希博在题为《我的汉语梦》的预赛演讲中幽默地说,“子曾经曰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汉语桥”比赛不仅考察选手的汉语表达能力和读写能力,还从中国国情知识、中国文化技能等方面考核选手实力。从预赛到复赛再到决赛,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学生选手以演讲、唱歌、演奏、绕口令等形式展开竞争。
哈希博会唱不少中文歌。他原打算在复赛中演唱《好汉歌》或《南泥湾》,但没能找到合适伴奏带,于是选了《康定情歌》。谈起参赛感受,他觉得复赛难度明显高于初赛,尤其是成语考试难度大。
“中国成语挺难!我要加强学习,”哈希博说。
复赛从7月16日持续至22日,过关选手定于7月23日至8月7日参加决赛。哈希博在首场复赛中获第十二名,未能跻身十强而晋级决赛,不过,他荣获优秀口才奖,进而获得“孔子学院奖学金”。这一奖学金包括在湖南为期一学期进修学费、住宿费、生活补贴费、综合医疗保险费、一次性安置费及由湖南省教育厅提供的一次往返国际旅费。对渴望深入学习中国文化的哈希博而言,这让他欣喜不已。
“更希望了解当代中国”
复赛选手7月上旬抵达北京后参观访问了孔子学院总部等地,接着分成3组分赴上海、青岛和凤凰等地体验风情。这些文化体验活动令年轻选手们有机会接触中国不同地域特色。
哈希博对文化体验有独特“口味”,例如在长沙期间,他没有按主办方安排参观具有千年历史的岳麓书院,而是在几名中国朋友陪伴下走访湖南大学和中南大学。
哈希博解释,外国人了解中国历史韵味的渠道相对较多,但感受中国当代风貌的机会“稀缺”。
参赛选手中,不少人学习汉语的初衷是今后从事相关文化交流、涉华贸易等工作,也有不少人渴望毕业后在中国求职。“如果我们能深入考察一些单位,比如中兴公司驻上海分支机构、中国移动或中国银行,了解这些单位的运营方式和招聘需求,那就太好了。”(杨舒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