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侨网消息:印尼《国际日报》当地时间7月30日刊发文章,题为《喜闻八华重放光芒》,一名印尼八华学校的老校友在文章中表达了对学校重建的欣喜之情,寄语八华学校能够为印尼的兴旺、华社的进步普及教育、输送人才。
文章摘录如下:
喜闻印尼八华学校的第一期重建工程竣工后第二期工程也于最近完成。与其他印尼地区华校的陆续兴建一样,八华三语学校的重现,显示了印尼华族为复兴华文教育所做的不折不挠的毅力,也展示出被打压达三十二年后重振华文教育的初步胜利。
多民族的印尼也是一个多语言的国家,而华语是印尼多种语言并存的其中一个语种。华族文化和华文教育是印尼多元文化教育的不可分割的部分。值此,华文教育的复兴或三语学校的兴办就应看成是全面发展印尼教育事业的重要举措,是为建设印尼而培育人才的战略性行动,理应获得印尼华族及其他友族的积极响应和鼎力支持,更应获得印尼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协助和热心推动。
就八华而言,学校历届校董和决策人都是在中华会馆学校创办人提倡保持和发扬中华文化的思想指引下制订切合实际的办学方针的,他们要求贯彻学以致用的校训,要求顾及学生的出路施教。八华坚持传递中华文化的同时推行多语种的教学正是上述办学精神的具体反映。
众所周知,过去长期以来,八华中学开设的语文课程是多语种的课程,这是根据印尼华族的实际处境而开设的。例如二战前八华中学初中一所设语文课程就有四个语种,即华文、英文、荷兰文和印尼文。二战结束,印尼独立,八华重开,针对客观要求,八华中学的语文课程依然保留华文、英文和印尼文。应该指出的是:虽然语种多,但始终没有脱离华文。这说明为什么不少来自侨生家庭的八华学生并没有成为只懂外语的华文文盲或对中华文化一无所知。
中学毕业生面临的出路无非是升学或是就业,无法升学的当然必须选择就业。就笔者当时就业情况而言,八华高中毕业生也因掌握多种语言而享有较多就业机会。毕业生求职门路较宽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八华中学的教学方针能适应当地的需求。
一般地说,办得较好的学校都有本身的优势,但又难免有不足之处,八华也不例外。就像我对印尼华族创办的三语学校所抱有的一番期盼一样,我也衷心希望八华母校在发扬百年学府的优良传统的同时,能不断克服缺点,与时俱进,为印尼的兴旺,华社的进步,普及教育,输送人才。(香港八华校友/林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