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知识学习是“人类最大的欢乐”,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特征,追求高级的生命享受是天然禀赋。但是,问一问现在的孩子,“你感到学习是快乐的吗?”大多数孩子都摇头,认为学习是苦差事。原因在哪里?我想:一是传统观念“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偏差;二是教师教学水平的低劣以及教育检测评价标准、方法不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使学习悖离了它的本然属性,异化为“苦差事”。
那么,怎样还学习以快乐的特征?首先教师要做一个“乐”于学习的人,同时满腔热情地投入到教学之中,以学、教之乐感染学生。其次着力提高教学技艺,顺应儿童少年本性和教学规律实施教学。目前国内的课程改革,就是遵从“活动是儿童的本能”、“游戏是孩子的天使”的心理学原理,倡导让学习体现玩的特征。如英国教育家洛克所说“教导儿童的主要技艺是把儿童应做的事也都变成一种游戏似的。”随着儿童、少年的成长,教师要着力让学生在课堂上享受“丰富多彩的、引人入胜的智力生活”,即不再满足于外在形式之乐,而是将知识真正“引入”到内在体验的层次,这种快乐更能恒久。第三,最为根本的是致力于主体精神的唤醒,这里面也包括认知乐趣这种天然禀赋的激活,“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
比如我们教二年级语文《四季》时,可以让学生用身体动作表演四季,背诵描写四季的诗,画出自己喜欢的季节,唱四季歌,跳赞美四季的舞蹈。然后教师选出有代表性的事物,画图提示,让学生练习填写。还可以展示四季不同的景色,让学生猜四季,找四季,画四季,说四季。学生画自己想画的东西,说自己喜欢的季节,课堂上学生有的画了风筝,说:“我喜欢春天,春天能到野外去放风筝。”有的画了螃蟹,说:“秋天到了,我能吃到香喷喷的螃蟹了。”还有的说“春天可以去春游。”“夏天爸爸戴墨镜。”“秋天老师穿上了风衣。”“冬天青蛙睡着了。”……直到下课了,学生还在不停地画、不停地说、不停地笑。这样的课,课堂生动鲜活,学生个性飞扬。
卢梭认为,儿童最好是在生活中、在游戏中学习,学习不脱离生活,不脱离游戏,这样的学习有趣、易懂,对生活有用。杜威的活动教学理论也非常重视儿童的游戏活动,强调儿童“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而皮亚杰的儿童发展理论更为游戏教学奠定了坚实、可靠的科学基础。我们在“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中,在“以行促发展”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把使人产生游戏体验的学习看作是最佳状态的学习,把游戏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体现在教学过程中。
“课堂教学生活化”将游戏机制引进教学中来,并不意味着仅是游戏与教学的简单相加,而是抓住游戏与学习的联结点来帮助儿童有效地学习,使游戏与学习达到和谐的统一,使儿童的学习不是为学习的结果而是学习活动本身的乐趣而进行。因此游戏式教学又具有一些自身的特点。孩子们是学习的主人,利用教材和生活中的课程资源,让课堂在动态中生成,就可以使学生明白许多知识,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这就是现代教育的艺术!(匈牙利) 肖远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