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学校目前正在使用中的《中华字经》(又称《韵文阅读》)是一部有音乐伴奏的吟唱式教材,我在低年级的韵文教学中,根据韵文“吟唱”的特点,适度地把体态语贯穿到教学中,既调动了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认读汉字的能力。
一、体态语优化了教学
在教学中巧妙、恰当地运用体态语,学生对汉字的理解就更形象、具体,留下更深刻的印象,特别是某些含义深刻、不易理解又很难记忆的抽象内容,通过简单的体态语就能生动逼真地表现出来。这样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汉字的记忆,还能理解《中华字经》的内容。如《文物》一课,我先让学生们观看了幻灯展示的文物图片,接着在背诵韵文时,又用体态语加深学生对韵文的记忆。当我用双手摆出一个飞天的姿势时,学生们会边模仿边齐声读出韵文的“敦煌石窟!”我用手臂围成一个“围墙”时,学生会齐声朗读:“长城伟墙!”《文化》一课,我通过一手摸胡须,一手搭脉的动作让学生背诵“扁鹊灵医”;通过一手拿钉子,一手拿锤子,模拟木匠做工的动作,让学生记忆理解了“鲁班巧匠”……。
学生往往可以通过教师一些具体的、形象的、模拟的或具象征意义的体态语,在韵文特定的情景中理解某些抽象的意义,从而能有节奏、有体态、有律动地吟唱韵文,并且加快背诵。另外,优雅的体态语能让学生感受韵文的意境美、节律美,从而提高学习兴趣;生动的体态语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给予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准确的体态语能直接、完整地表达韵文的含义。
二、体态语营造了轻松的学习氛围
在教《体育》一课时,根据儿童好动心理,我通过“体育运动”来配合韵文教学。如“蹦跳撑杆”一句,我让学生站起来,将手撑在桌子上用力跳跃,再问:“为什么蹦、跳是足字旁?”学生回答:“是因为用脚跳!”“为什么撑字用提手旁?”学生齐答:“要用手撑!”接着,通过模拟其它几句韵文的运动姿势,学生们明白了其中的奥妙,并归纳出表示脚的动作,如“跨、跃、跑、跳、蹦、跤”等汉字都用足字旁;表示手的动作,如“撑、排、拉、摔”都用提手旁。在学生熟读韵文后,为进一步巩固识字,我将韵文字条或字卡放置讲台前,学生辨认后便用体态语来表达所看到的汉字。当看到同学们时而跑、时而跳、时而踢、时而扔的动作时,学生就相继猜出了“跨跃短跑”、“垒足排篮”、“铁饼标枪”等短语。就这样,学生们在蹦蹦跳跳的“运动会”中轻松而快乐地掌握了韵文并认读了汉字。我感受到,一些简单的体态语的运用,看似漫不经心,实则丝丝入扣,它能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吸引到学习中来,既营造了轻松的氛围,还让学生在情境教学中愉快地认读大量的汉字。
三、体态语促进了师生的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有教师的“教”,没有学生积极的“学”,就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低龄儿童学韵文以听音、辨形为主,因此,朗读是贯穿整堂课的重要教学过程,也是识字前提。不过,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易分散,多次重复朗读极易使其厌倦。通过教学实践,我觉得朗读时恰当运用生动形象的体态语,就能以独特的魅力吸引学生,还能促进师生的密切交流。
根据《中华字经》极富节律美的特点,在朗读训练中,我配合一些生动、富节奏感的体态语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当学生读得厌倦、疲惫时,我让两组学生分别用乌龟、兔子(或各种小动物)的手势,学龟兔(小动物)走路的样子,配合体态语进行韵文朗读;当学生兴趣不足时,我根据儿童好模仿大人的天性,让学生学爸爸的样子,我学妈妈的样子,运用韵文句子进行师生间的“吵架”活动。以上的体态语不仅让师生交流融洽,而且还能使学生身临其境,陶醉其中激情满怀。他们在玩中读、读中悟。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与此同时,“情动于中,亦形于体”,声体呼应,相依相生。体态语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教学手段,它的作用有时是有声教学语言所不能及的。我以为,用体态语来支持、配合教学,更好地进行“教”与“学”,达到“形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意美以感心”,是我们每位教师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林静,寄自荷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