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近日从岐山县文物局和周公庙考古队获悉,专家最近对周公庙遗址出土的甲骨文进行解读分析后,首次发现了周文王父亲的名字,这一发现对完善西周诸王年表有重要意义。
从去年9月至12月,周公庙考古队在以往考古的基础上,对周公庙门前一处大面积灰土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本报曾报道),出土卜甲共计7000多片,有刻辞的甲骨688片,有甲骨文1600余字。考古队组织技术人员对这些卜甲进行了详细的清理、拼对、缀合、照相,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并聘请国内著名古文字专家前来帮助辨认。在可辨识的1600多字中,有“王季”、“文王”、“王”等周王称谓。其中“王季”是首次发现,据推断这个名字就是指文王的父亲季历。据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周公庙考古队队长王占奎介绍,周文王出生的时候据说有盛瑞,也就是说有吉祥的征兆,因此文王的爷爷就决定传位于最小的儿子季历,以便通过他把王位顺利地传给周文王。
目前,周公庙遗址出土的甲骨文中发现的文字已经超过了2200个,是全国8处发现周代甲骨文地点中最多的。根据专家的解读,这批甲骨文上还有“毕公”、“叔郑”、“周公”、“召公”等重要历史人物以及数字卦辞等内容。专家们认为,周公庙大量甲骨文的揭秘,为明确周公庙遗址的性质和甲骨文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尤其是首次发现周文王的父亲“季历”名字,对进一步完善西周诸王年表有重要意义。(孙秉志)
相关链接
2003年12月,北京大学教授徐天进在周公庙附近进行田野考古调查时,发现了两片有刻辞的西周卜甲,经辨识共有55个字。这个重大发现立即引起学术界和国家文物局的高度关注。后来,由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联合组成了周公庙考古队,对这一带进行了大面积的考古调查、钻探和抢救性发掘。在前期的考古发掘中,共清理3座西周时期的卜甲坑,出土卜甲700余片。经过仔细研究后,甲骨上可辨识的文字有495字。刻辞内容多与军事、纪事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