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古墓
墓砖花纹不少于5种
虽然受暴雨连日袭击,但广东连州国道G323线七星墩一带的古墓群抢救性挖掘并没有停步。5月26日,记者踏着泥泞的山路,探访了公路旁山丘露出的神秘古墓群。据悉,自4月下旬来,这片红土地陆续被发现的古墓多达31座,其中多为东汉和南北朝时期的古墓,最迟的则是宋代。
公路施工挖出神秘古砖
记者获悉,国道G323线连州七星墩——狮子山施工改造过程中,有村民在邵村砖厂附近发现了不同于平时看到的一些罕见纹饰的泥砖。连州市博物馆馆长魏文石当即判断,这应该是公路施工时被机器挖掘出来的古墓室土砖!经过一番寻找,魏文石和同事们终于在公路两边的山丘边坡上,确定了古墓的位置。
连州邵村、元村、湟村、龙口,地处连州市城乡接合部,这几个村庄相互毗邻,龙口村就曾发现过古墓群,出土的文物足以证明这一带曾是南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连州文物工作者决定扩大搜寻古墓的范围,以做好附近文物的抢救性保护。就在不久前,在竹仔墩一处废置厂房旁的数千平方米小山丘附近,魏文石和同事们经过几小时的细致勘察,在山丘下发现了几块残缺的砖块,砖侧刻有花纹。“那是木脉纹,南北朝时期墓砖的一个典型特征。”魏文石迅速作出判断,随后他和博物馆人员陆续在这个土场发现了8处南朝时期的古墓。
“竹仔墩曾于1994年发现了一座西汉年间的木橔墓,目前(广东)全省仅发现两座。”事后,魏文石向记者说。随着抢救发掘工作的深入,他们相继在湟村也发现了数座古墓,3个地方所发现的古墓,多达31座。这些古墓群中,多为东汉和南北朝时期的古墓,最迟的则是宋代。
这次在连州抢救发掘的古墓室群中,31处古墓皆为卷顶结构古墓室,里边使用的墓砖除了大块之外,还刻有造型独特的纹案,专家初步判断这批古墓群的墓砖纹案带有“秦砖”的工艺特点。
在邵村发现的古墓中,记者就看到了印有精致纹案的墓砖。“这些古墓砖的花纹很特别,特别是我们在发掘邵村一座宽约3米、长约7米的古墓时,发现其中墓砖纹案很特别,所使用的墓砖花纹不少于5种,包括圆形纹、木叶纹、双线纹、单线纹……”连州市博物馆馆长魏文石向记者介绍。
记者同时发现,位于邵村的这处古墓群,部分离地表较浅,而部分则离地表较深,古墓的处向基本为坐北朝南。这些古墓大部分用红砖砌成,有封门,墓墙加上弧形卷顶高约1.3米,墓室长3.1米,宽0.88米,这些古墓群历经1500多年风雨侵蚀,有部分已塌陷,清理发掘时未发现尸骸。
叹传奇
“秦砖汉瓦”代表陶业水平
中国建筑陶器的烧造和使用,是在商代早期开始的,最早的建筑陶器是陶水管。到西周初期又创新出了板瓦、筒瓦等建筑陶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各地区、各民族得到了广泛交流。所以秦汉时期制陶业的生产规模、烧造技术、数量和质量,都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秦汉时期建筑用陶在制陶业中占有重要位置,其中最富有特色的为画像砖和各种纹饰的瓦当,素有“秦砖汉瓦”之称。
“我们这次古墓抢救性发掘,出土文物相当多,有东汉、南北朝、隋唐、宋代等朝代约50件。出土文物包括铜镜、铁剑、瓷钵、带釉瓷碗、滑石猪等。”连州博物馆馆长魏文石透露,这次考古发掘的特点是年代多,对了解连州市东汉至宋代各年代生活、葬俗提供了实物依据。(曹菁 钟志军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