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出土人类化石——“北京人”头盖骨而闻名于世的周口店遗址(6月)24日启动大规模保护性发掘,这是自1937年周口店遗址发掘工作停止后,72年来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保护性发掘。
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所长高星介绍,此次清理发掘的部位为周口店遗址第一地点——“猿人洞”的西剖面,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的发掘面积约为20平方米。
高星认为,此次发掘剖面科学信息非常丰富,考古人员在清理过程中不排除任何有重要材料发现的可能,包括动物化石、石器及用火遗迹等,“但发现头盖骨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一件事,而且也不是此次保护性发掘的主要目的”。
高星同时也是此次发掘工作的领队。据他介绍,发掘的前期准备工作已于5月份正式启动。按照计划,6月下旬至7月下旬要完成对顶部开裂部位的抢救性发掘清理,8月到10月间将开展对西剖面的整体清理和系统取样工作。
记者在发掘现场看到,考古队员正忙碌而小心地工作着。在主要发掘地——“猿人洞”西剖面的上方,考古人员已搭建起防雨、遮阳保护棚,对顶部开裂部位也正用钢索缠绕牵拉,定点、布方等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就绪。
位于北京城西南约50公里处的周口店遗址是世界闻名的古人类遗址之一。1929年12月2日下午4时,中国古人类学家裴文中在周口店“猿人洞”发掘出土了第一颗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周口店也因此成为世界闻名的早期人类发祥地。
据周口店遗址管理处提供的资料,此后10年间,“猿人洞”曾先后发掘出土5个完整和比较完整的头盖骨,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5个头盖骨神秘失踪,从此下落不明。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高星一再强调,此次保护性发掘的主旨在于遗产的抢救和保护,而非以学术研究为目的的主动性考古发掘,寻找人类化石不是此次发掘的第一诉求。
记者了解到,此前由于长期自然应力的侵袭和风化,“猿人洞”在局部位置已出现了松滑、空洞、裂隙和危石,呈现上突下缩的不正常坡度,存在局部坍塌和落石的隐患。近日更是出现重大危情,上部出现纵斜开裂,下部几近悬空,在重力作用下随时有坍塌危险。
高星说,从遗产保护的角度,目前的现状非常不利于地层堆积及其包裹着的珍贵科学资源的长期保存,这是为什么进行此次抢救性清理发掘的主要原因。
除了保护性发掘以消除隐患和险情外,科研人员同时还将系统地对地层进行观测、取样、分析和测试,进一步测定当时人类生存的年代和环境,夯实周口店遗址的科学研究基础;同时改善剖面外观、放置更清楚的标识、利用揭取的样品进行地层序列复原等,提升遗址的展示和科普水平。
周口店遗址1987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迄今为止已发现了27处古人类、古文化和古脊椎动物的化石地点,其中包括震惊中外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岳瑞芳 吴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