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终岁尾,若要评选今年中国流行语,“山寨”一词绝对能名列前茅。山寨现象已演变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山寨明星、山寨春晚、山寨电视剧、山寨《红楼梦》、山寨《百家讲坛》……山寨风愈演愈烈,大有席卷全国之势,就连以严肃著称的央视《新闻联播》前不久也报道了山寨现象。
对草根 宽容些
山寨文化让人好困惑。人们对此既有赞美声,也有批评声。但总体而言,出于对知识产权、行业规范等考虑,人们对涉嫌盗版侵权、没有质量检验、游走于法律边缘地带的各色山寨商品大多持批评态度。然而对于作为文化产品的各种“山寨货”,人们的态度显然要宽容一些。因为在不少人看来,山寨在娱乐界就是一种娱乐文化,是平民草根的文化,是挑战权威、模仿经典、释放自我的代名词,符合文化需求的多样化,不能简单否定。
上海大学教授顾骏说,制造业中的山寨涉及知识产权,应该否定。而文化领域内的山寨是草根文化,是非赢利的,只是借助现有文化品牌的影响力来体现他们的文化表达。他认为,这样的山寨没有坏处,多多益善,如传统庙会本来就是为草根艺人展示空间。草根艺人就在网络上、在本真状态下表现自己。就草根的创造力而言,山寨就是个很好的文化土壤,只要在法律范围内,有激情、有想法、有才华的人都可前去施展一番。就像乒乓球只有拥有广泛的基础,最后才会成为国球。文化也只有满地是草,才会出现参天大树。
批判性 声势大
北京青年韩江雪曾向央视《百家讲坛》自荐,他在屡遭拒绝后,自费录制了一段《从靖康耻到风波亭》的视频,搭起讲台成为网络主讲。这段视频在网上迅速传播,被称为山寨版《百家讲坛》。央视春晚今年也首次遭遇了“山寨版”挑战,网民“老孟”仅以140元就发起的“山寨春晚”,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不仅有多家网络希望直播,甚至连贵州卫视也在准备直播。
山寨文化不仅仅是复制或模仿,它对现有文化的批判意味也是十分明显的。如湖南网友“老段”发起的“酱油春晚”,他自称召集很多湖南QQ群主 “密谋”了“酱油春晚”,旨在打造颠覆、解构正统的晚会,节目标准是没有标准,只要网民报名即可。再如山寨版全国美展,就提出不搞复杂的评选机制,不搞腐败,没有潜规则……看得出,这些山寨标准都在某种程度上发泄着对现有文化体制弊端的不满,体现了对现有权威的藐视。
不越界 要警惕
知名学者钱文忠说,山寨文化有草根原创、民间原创、跨界原创的创造激情,这是值得欣喜的一面。但同时也应看到,山寨文化有损伤经典品牌的负面部分,我们对此应该谨慎。我们的文化财富本来就很珍贵,更要倍加珍惜。如对《红楼梦》这样的经典,对贾宝玉、林黛玉这样的经典形象就不该任意恶搞。有些山寨活动不设参赛、参演、参展底线,无视专业准则,这不会赢得专家大众认可。
钱文忠说,虽然简单贴标签不妥,但有的山寨文化超越了法律法规许可范围和社会公认准则,我们对此还是应该有所警惕。(俞亮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