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把已经简化的汉字,花十年时间恢复为繁体字,不仅劳民伤财,而且造成不必要的混乱,无论如何是一种倒退,而倒退是没有出路的。
近日有全国政协委员提议恢复繁体字,而且建议用10年时间分批逐步废除现正在通用的简化汉字。这个提案我看值得商榷。
汉字是迄今为止的人类的活化石,自诞生之日起,数千年来从未间断过简化与革新。从甲骨文、金文到大篆、小篆,再到隶书、楷书以及草书、行书等字型演变,汉字总的趋势是逐渐简化。汉字为什么要简化,是因为字数多、异体多、笔画多,结构复杂,难认、难写、难记,对汉字的学习、书写、使用以及汉字机械化、信息化都会带来一些不良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化水平,1950年教育部编制了《常用简体字登记表》,经过大批的文字专家、汉语学者的努力,在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根据约定俗成、述而不作的原则,于1951年拟出《第一批简体字表》。随后国务院成立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汉字简化方案审订委员会,董必武任主任委员,郭沫若、马叙伦、胡乔木任副主任委员。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提出汉字简化方案,公布简化字,在实践中试用。
中国向联合国提供的简化字已通行世界,表现了中国的尊严与对世界的负责任。香港、澳门回归后,广大民众逐步使用简化字,效果很好。台湾当局不允许学校使用简化字,但民间在各个领域自由使用简化字。就是海外华人社会也不是都在使用繁体字,而是都在使用简化字,简化字使大中华有了真正的凝聚力。其中新加坡的华人是最多的,新加坡对汉字几经简化,于1976年重新公布,做到与中国的《简化字总表》完全一致。与此同时,世界上一些使用汉字的国家也很注重汉字简化,像日本、韩国等国,许多简化字与中国相同。
四批简化字共有2235个字,如果以我国普遍通用的《新华字典》约一万字计算,仅占四分之一,对阅读古文影响是不大的。即使会认读繁体字,阅读古籍不借助注解的帮助也是读不懂的。如果把不能阅读古文加在简化字上,且上升到不能继承文化传统的纲上,就有点欲加之罪了。
至于说到简化字不便于书法艺术,更是牵强。最简单的汉字莫过于“一”,如果“一”字都能书法,还有什么简化字不能书法呢?
汉字简化,利在当代,功在千秋。如果把已经简化的汉字,花十年时间恢复为繁体字,不仅劳民伤财,而且造成不必要的混乱,无论如何是一种倒退,而倒退是没有出路的。(作者:武汉江汉大学教授 韦志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