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侨网消息:又有人再一次在两会上提出“恢复繁体字”。犹记得去年有“小学生学习繁体字”的提案,民间的回应是“请放过小孩”。而近日全国政协委员潘庆林建议“全国用10年时间,分批废除简体汉字,恢复使用繁体字”。
笔者来美十多年,刚来美国时,纽约所有的华文报章都是繁体字,有关中文的电脑软件大都来自港台,华人使用的电脑视窗不是英文就是繁体中文,汉字输入用的就是繁体字。繁体字看着认识,电脑输入亦准确无误,但若要书写,又有多少人能写?近几年海外掀起简体中文热,包括笔者在内不少华侨华人先是把电脑视窗改为简体字,文件只要不需要繁体就尽量用简体输入。有一位记者朋友,香港人,他的新闻稿都是先书写后打字,受简体字热潮的影响,他打字用繁体,但文稿上简体字越来越多,用他的话说:“方便”!
潘委员说,上世纪50年代简化汉字时太粗糙,违背了汉字的艺术和科学性。比如爱字,繁体字里有个“心”,简化后,造成“无心之爱”。汉字自传说的仓颉造字以来,形式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至现在的简体字,其变化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便于使用。依照恢复繁体字的观点,难道更应该恢复甲骨文?
姑且不提废简复繁是否有实质性的意义,只问人们是否习惯在电脑用繁体输入?而且在全面依赖电脑之前,是否要先解决全国人民人人有电脑、人人会电脑、人人懂电脑输入这几个最基本的问题?即便是人手有电脑,中小学生学中文还是以书写为主,汉字初学者终究要先一笔一划、一横一竖、一撇一捺地学会了书写,才有机会在电脑上输入。依笔者看来,若全面依赖电脑,汉字将陷入如此毁灭性的境地。
就艺术而言,如果连写一个字都要在键盘上敲打,那输入繁体字还是简体字又有什么区别?中国的书法家、美术家、画家钟情于繁体字,主要是繁体字书写更能展示艺术美感,以及书写者对美学追求的一种满足感。而不是输入电脑的一个文字符号。可寻常百姓家又有几人是书法家、美术家、画家?
有网友批评简体字“面麺“不分”、“发髪”不分。其实,一字多义或数字同形,古皆有之。比如,长度单位的“米”,跟吃的“米”毫无关系;重量单位的“克”,跟克服的“克”毫无关系;发现的“发”和出发的“发”意思差别很大(两个“发”的繁体字都是“發”)。毋庸讳言,不成功的简体字是有的,但简体字把汉字的笔画减少了近一半,使得汉字更容易识别和书写,减轻了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对普及中国人识字和提高文化教育水平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现在识繁用简的文字政策很适合社会需求,既能满足诸如追求繁体字艺术性和科学性的要求,也不妨碍不论学简体字还是学繁体字的中华儿女的交流和沟通。因此,请不要再折腾简繁体字了!(怡韬,寄自美国费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