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冲击传统汉语? 当“人”遇上“银”
2009年04月20日 14:40 来源:潇湘晨报
发表评论


漫画:网络语言 中新社发 张友华 摄
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
人不叫“人”,叫“银”;我不叫“我”,叫“偶”;什么不叫“什么”,叫“虾米”…… 这些在网络上迅速蹿红的新词,正在广大青少年的日常用语中蔓延,这是否会给中国的传统汉语带来冲击呢?
4月19日,一场特别的“网络语言pk用语规范”大讨论在长沙市天心区学院街街道举行,学生、老师、家长、网吧管理员等聚集一堂,进行了一场热烈的讨论。
“网络语言节约时间,方便快速交流;网络语言表情达意更形象易懂。”讨论会现场,来自长郡中学的学生唐嘉华一语道出了青少年喜欢网络语言的最直接理由。
网络语言在青少年心目中到底占据怎样的位置?学院街街道对辖区内230名10-18岁的青少年进行了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网络语言因为 “有趣、特别”的特点很受青少年的欢迎,绝大多数的青少年都习惯在网络和日常生活中使用,仅有8%的青少年表示“从来不用”网络语言。
同时,过半数的青少年认为“网络语言应经过规范,进入日常生活”,22%的青少年甚至认为网络语言“时尚、时髦、有个性、 比传统语言更有亲和力”。
长沙市21中语文老师朱伟霞常常在批改作业、试卷时冷不丁地见到网络语言。朱老师认为,“既然网络语言能够存在,必定有它的魅力,我们应该用开放的态度对待它,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朱老师提醒,在作业尤其是考试作文时最好不要使用网络语言,否则很可能会被扣分。同时,她也带给同学们一个好消息:“网络语言已经引起了中国文字专家极大的关注,不久的将来,许多经过规范、积极向上的网络语言很可能会编入字典,列入常规用语。”(胡颖异 杨欢)
【编辑: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