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些网络语言,简直是对祖宗和传统的糟蹋!”日前,著名国学专家、“百家讲坛”主讲人之一的武汉大学教授李敬一,做客某大学时,如是痛斥网络上出现的不规范用语及“火星文”。(楚天都市报5月20日:《专家痛斥包包阿紫火星文写作 称其糟蹋传统》,原文附后)
何谓“火星文”?是指年轻网民为求方便或彰显个性,使用同音字、音近字、特殊符号来表音的一种文字。由于这种文字与人们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文字相比,存在明显的不同,而且语法也相当怪异,所以被戏称为地球人看不懂的“火星文”。比如, 直接用发音相近的符号取代文字: 你↓(吓)到我了;用合音字取代某个词组:酱(这样)很好啊;以方言发音替代规范的文字:偶(我)口(可)以跟你作朋友吗?等等。
常见的“火星文”幽默、诙谐,玩笑中透出睿智,杂乱中充满活力。因此,不少年轻网民只要在网上“走”上几遭,便会很快学会这类网络语言,并在写博客或与人网上聊天时使用。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未必不是他们在紧张的工作、学习之余,用来放松心情、调剂情绪的一种渲泄方式。
现实中,一旦“火星文”出现在中小学生的作文上,像李敬一教授这样的教师便慌了手脚,甚至担心这类网络语言会颠覆汉语言文字体系。其实,问题哪有这么严重。在我看来,如果,孩子们觉得借助“火星文”更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或者更能释放、驱散沉积在心灵深处的郁闷,那么,在这个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人们就应该用一种宽容的态度来看待这一现象,不妨把使用“火星文”当作一种网络文字游戏,听凭年轻网民们自娱自乐。何况,各地中小学校都有规定,写作文不得滥用网络语言,否则是要扣分的。所以,对“火星文”“入侵”网络,大可不必弄得草兵皆兵,更没有必要将其上升到学术层面,煞有介事地进行公开声讨。
李敬一教授所以把“火星文”视作洪水猛兽,估计基于这么两点:一是对眼下网络语言的使用情况不甚了了,无形中夸大了它所产生的“恶搞”效用;二是小看了我们的祖宗和传统,以为几千年形成的汉语言文字体系,那么容易被糟蹋,所以神经衰弱,顿生杞忧。(徐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