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特别代表、财政部长蒂莫西·盖特纳在北京大学发表演讲。盖特纳1981年曾在北京大学学习汉语,演讲结束后,当年的北京大学汉语老师傅民向盖特纳赠送珍藏了二十八年的合影照片,令盖特纳惊奇不已。 中新社发 王天天 摄
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
6月2日,操着一口流利汉语的美国财长盖特纳张嘴大笑的照片,出现在了不少报纸的头版。“正在访华的美国财政部长回到阔别28年的‘母校’北京大学发表演讲。他用中文呼吁中美‘同心协力’应对挑战”。盖特纳还收到一份意外的礼物,一张28年前他在北大短暂进修时和老师的合影。“他满怀感慨地告诉讲台下的中国学子,那是他一生中最难以磨灭的记忆之一”(6月2日《新京报》)。
来访的外国政要到高校演讲作报告,原本属于一件正常、普通的事情。但美国财长盖特纳的此次北大之行,却无不是由于其懂中文,说汉语,而尤其受到各方人士的热烈追捧。人们兴高采烈地聆听着这位高鼻梁、深眼窝的美国高官,用我们每天操练的语言与我们交流,那份喜悦、兴奋之情,透过新闻媒体的生动细节描述,而流布四方。
应该说,对于懂中文、讲汉语的外国人(尤其是西方人)的热衷、追捧,在我们这里已习以为常、且不断升温“升级”。较早些的加拿大青年大山,由于用汉语演小品、说相声而家喻户晓,成为红得发紫的演艺明星。去年的奥运会上,日本球员福原爱由于同样的缘故,而成为众多中国青年心目中的偶像,昵称“瓷娃娃”。至今,一些电视台已把摆弄几个会说汉语的外国人打诨插科,当成了提高收视率屡试不爽的灵丹妙药。
政界的情形同样如此。几年前,华裔美国人赵晓兰当选美国劳工部长,引来举国上下一片欢呼,仿佛美国的劳工事业,已成为我们后院的事情,勾连、合作以至于整体“拿下”,都不在话下。国人似乎由此而终于松了一口气——敢情美国的劳工局、美国本土有我们的潜伏,我们的卧底,也是说实现就实现的事情。事实上,后来的情况并非如我们所愿。我们这边该干嘛干嘛,人家那边该干嘛干嘛,两不相干。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的情况同样如此。这位在中国学习汉语多年、几乎可以“乱真”的洋人,正是由于汉语的缘故,而成为很多国人心目中的政界“明星”。电视力吹广播力捧,不明真相的群众跟着瞎咋呼。后来的情况走的是同一个路数——这位澳国总理,并不因心中有一轮李白的明月、一爿杜甫的草堂,而对我们格外关照、特别通融。其时不时冒出的外交言辞、举止及“人权”言说,甚至令我们这边好生尴尬!
只是由于有中文背景的缘故,一句汉语出口,便引来满堂长时间的喝彩,且被赋予了诸多不切实际的“非常友好”、“亲密无间”之梦幻——我们是否过于看重外籍人士懂中文,说汉语?我们是否在语言之外,加诸了过多的一厢情愿的内涵?直说吧,我们是否太容易自做多情了呢?
留存于当下很多人心目中的“汉语情结”,该到梳理、警醒有所反思的时候了。
“汉语情结”泛滥,不外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其一、不自信、不自知甚至有几分自卑的内在心理,造成了当下的这种状况。由于长时间的封闭、锁国,别人真实的状况、我们真实的状况,我们自己的心里并没底。于是,就会特别在意别人对我们的反映。语言在此关口,无意间承担了这一重任。其二、天国自大、盲目乐观而由之。总以为我们曾经怎样怎样,现在不失怎样怎样。对语言的过于在意,即为表证。其三、过于迫切的与外籍人士结交、沟通、融合的“走向世界”心理而由之。我们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与外人有异,我们的户籍制度不平等,我们的贫富差距、收入差距、城乡差距、城乡人群的差距过大,我们的护照在世界上不能自由旅行,我们每年发下来的“选民证”,上面的名字莫名其妙,且版本粗鄙简陋,只见人发不见人收……凡此种种,使我们被外界承认、认可的愿望格外迫切。而语言,承担了如上的重重重负。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朋懂中文、说汉语不亦乐乎!但,盲目、过分的“汉语情结” 、以西人的懂中文、说汉语而格外激动、自足进而有无间感,拉关系、套近乎,凡此种种,皆不足取。
单纯的语言交流,只是一种交际、沟通的方式,没有更多意识形态及社会、政治的内涵。即便操一种语言,毕竟属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民族背景。隔阂、鸿沟、殊异,不可能由于说几句相同的语言而迅速消弭。对于说汉语的外籍公众人物而言,过于热情会使人觉得卑亢无度、进退无据、冷热无厘头,反会由此而生隔膜,难以在平等、自由的基础上轻松、愉快地交流、交往。对于政界人物更其如此。各有其国,各司其职,各为其主,各为其民,怎么可能只是由于语言的亲近而不问其他,全盘亲近、融合?这样的思维,未免过于简单了。其结果,反而会使对方迫于亲近的压力而警觉,效果会适得其反,造成自己的诸多被动。
真正的大国气象、公民气度,完全不是这样,也不应该是这样。
实际上,前述美国财长盖特纳,在北大不过只是学习了8周、两个月时间的汉语而已。如此露水“培训”缘,却被隆重推做“母校”之“子”,大兴师道,再拜师礼,这着实有些搞笑、夸张了吧?据悉,盖财长不仅对汉语感兴趣,对日语也很精通。就是说,他看中的,可能是整体的东方文化而非中文一家。我想,盖财长在日本用日语演讲,断不至引来如此欢呼雀跃、万众沸腾、掌声如潮之场面。这大概源于现代人品相中的矜持、理性、自信、自知。同理而论,我们这边此情此景此“情结”,亦当长足以为戒。(祝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