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场迎世博咬文嚼字大赛,赢得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反响,不到一个月时间收到了20万读者的回应。这场大赛呼唤着人们对祖国语言文字应用的强烈责任感,也呼唤着人们对世博精神和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感,令人欣喜莫名。
语言是人类创造的一种特殊的符号系统,它使人与非人类的行为方式有了本质的不同,成为人际沟通的工具,把人类组织成社会。文字是语言的书面形式,它不仅“包装”着语言符号,更具有扩大和完善语言的作用,以及超越时空的交际功能。人类依靠语言和文字符号,把经验和知识传递给子孙后代,形成了文化传统。但是,由于语言文字的发生十分久远,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时,这一切已经存在,每个人生活在语言文字环境中,却往往忽视其存在的重要性,于是出现许多误传、误写的现象,造成人际交流和信息传输的障碍。古代有“穿井得人”和“三豕过河”的传说,就是说明语言文字使用错误造成的危害。所以古往今来社会有识之士十分重视咬文嚼字,以维护语言符号在社会语文生活中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人类社会进入了数字时代,语言规范更有着特殊的意义。其实人们早就对“恶搞”文化中出现的语言文字错误深感不满,这些混淆视听的错误,如同污染空气和水一样,污染着语言文字环境,污染着人们的心志。三千年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曾告诫我们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又说:“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严肃指出有文明修养的人说话、写文章,是不能随便马虎的。但是,现在我们到处看到一些错别字:广告语中的“渡假村”、失物招领中的“认领遗物”、店铺里的“哈蜜瓜”、舞台上的《文韶关》、饭店菜单的“宫爆鸡丁”等等,不一而足,令人目不忍睹。今天一场咬文嚼字大赛,涌现20万讨伐错别字的“君子”大军,为祖国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无所苟”地敲响了轰隆的边鼓,真是大快人心。
语言和文字又是文化的载体,汉语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近年来国内兴起了一股文化热,但是令人忧虑的是,媚俗文化风靡,充塞错别字的作品不堪卒读,电视荧屏上的文字错讹随处可见,传媒文化的粗制滥造比比皆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对语言文字规范的不重视和对语言文字文化含义的一知半解。比如不知上海简称“沪”的来源,不知安徽有个“亳州”,不知宋代诗人叫杨万里,不知人生百年曰“期颐”;把张恨水小说误写成《啼笑姻缘》,把“联袂”演奏错读成“联jué”。这次借世博会在上海举办的东风,掀起振兴中华民族文化的浪潮,把人们日常所见、耳濡目染的一些语言文字上的文化失误列为赛题,无疑对民族文化传播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世博会将凭借多元文化国际交流的舞台,充分展示华夏文化。我们高举“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既是向世界亮出我们改造和优化环境的决心,也是向我们自己激励中华文化振兴的宏愿:提升城市形象,呼唤城市生活更美好,包括改善语言文字环境在内的社会文化环境。迎世博咬文嚼字大赛只是实现宏愿的起步,我们将沿着已经迈出的步伐奋勇前进!(余志鸿,上海大学教授,《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副主编,上海市语文学会常务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