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学热!怎么热起来的?热了多久了?似乎谁也说不清楚了。大家只知道,热浪当头,先贤圣哲种的树下,乘凉者早已挤不下了。
如今,国学的弟子徒孙已上至精英下至孺子,国学的教育理念已突破民间走向政令,国学的教育模式也已从传统说教踏上与市场结合的快速通道。
从2005年10月16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开学典礼上的“群星闪耀”,到一系列民办的大讲坛、研讨会、培训班、研究院,甚至私塾、女校、央视节目……再到前天,成都市教育局以颁布实施纲要的形式要求,全市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含职高),均要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活动;学生集体诵读时间每周不少于60分钟;中考、各年级调研考试,今后都将适当增加和渗透国学经典学习的内容。国学的流行甚至已不仅仅局限在它的发源地。以推广汉语文化的教育和文化交流的社会公益机构“孔子学院”为例,截至2009年8月,全世界83个国家和地区,已建立了268所孔子学院和71个孔子课堂。到2010年,全球将建成500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
欣欣然,一个全民乃至全球的“国学时代”似乎呼之欲出了。
任何一种时尚和潮流的出现都有它的必然,只不过作为一种本应严肃的学术,甚至是与现代社会、当代思潮有着莫大差异的国学,它的流行化甚至是娱乐化趋势,显得是那样特立独行。
究其原因,千头万绪。《经济观察报》在其最近的一篇文章上,对“国学时代”的出现作了分析。文章认为,在看似由娱乐带来的国学热背后,有着更深的政治和经济原因。改革开放30年,国人物质生活丰富的同时,国学或许能为人们建设自己的精神家园提供坚实的土壤;同时,30年来经济的持续发展让国力处在近200年最鼎盛时期,国学的回归也是人们重拾民族自尊心的体现。
北大教授张颐武为国学的市场化、娱乐化提供了支持,他认为再高深的学问,如果最后只能封存于记忆中,沦为摆设,倒不如推向市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袁济喜教授也认为,国学可以很高深,但也可以娱乐休闲,只要无伤大雅,还是应当以宽容的态度去对待的。
看来,“国学热”是挡不住的了。以老作家舒芜先生(曾撰文《“国学”质疑》向“国学热”猛烈开火)为代表的反方观点,似乎也已淹没在这股浪潮中了。但我们也不得不在这种热度几近峰值的时候,呼唤一个冷静的头脑。试问所有“全民国学”的热衷者,何谓国学?为何要学国学?如何学国学?你们都弄明白了吗?仅仅做到身着宽袍大袖、张口之乎者也、重操琴棋书画就可以说你们“国学”了吗?
有鉴于此,今年3月,季羡林先生提出了“大国学”的概念。他说:我们学习国学,为了能在美的享受中、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净化人们的心灵,健全人们的心理素质,促使人们向前看,向上看,向未来看,让人们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人类,愿意为实现人类的大同之域的理想而尽上自己的力量。
不知道,“国学热”中的弄潮儿们,有多少人真正理解了季老的观点。(郁剑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