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侨网消息:马来西亚《星洲日报》2月17日刊文说,用华文的人虽然越来越多,但在言谈和书写上,全世界却陷入华文水平低势力局面,大马人普遍上来说,还是未达到应有的水平。因此,文章最后呼吁通过各种方式抢救大马华语。
文章摘录如下:
被标榜至少通晓三语,一直令华校生感到骄傲。然而,大马人的华文水平,不管是言谈或书写程度,能够做到流畅无阻、词句结构四平八稳、语音标准的,并不占多数。全球的汉语风越吹越盛,但中文源流国家在网络科技、媒体的影响下,已经面对华文水平大滑落的清况,而身在大马各种语言混杂的环境中,又如何求存呢?这对大马的华文发展是否更加不利?
全球华文水平每况愈下
就华小每年面对学生人数爆满,还有吉隆坡人也可以像柔佛人一样口操流利华语的情况来看,曾经喊了相当久的“多讲华语,少说方言”口号应该算是奏效。不过,用华文的人虽然越来越多,但在言谈和书写上,全世界却陷入华文水平低势力局面。当大马华语还在“哩、啦、羊、萝”时,其他华文源流国家也面对“偶、厚、粉、滴”网络用语所引起的语言低落效应。
一般常被人批评犯上的是语法欧化、动词弱化等毛病,原本可以言简意賅的表达,变成叙述了一大串仍未有重点,在表达上没有效率。中、港、台这些以华文为单一语言的地方,已经面对华文水平低落的问题,那么对多元语境的大马来说,要讲好华语,岂不成了不可能的任务?
大马人的华语,从上电视电台节目或上台正式发言,就能够略知一二。平时的普通言谈,表面上看来是腔调和语音标准程度上的问题,但若果有必要认真地讲,就会发现有欠流畅,用语不够丰富等缺陷。
尽管受了12年的华文教育,天天讲华语、写过很多篇作文,可是大马人在言谈和书写上,普遍上来说还是未达到应有的水平。
大部份学者和教育工作者都认为这是无可厚非的,虽然大马具备掌握三语的机会,但也因此造成“三头不到岸”。只有语文能力强的人才能充分掌握三语,不过具备这种能力的人并不多。
马来西亚独有的“混杂式”华语?
华校生在念完6年华小后直上国中,面对全新的多语言环境,他们对华语的情感,可能已经没有小学时期的热忱,而在最后华文变成专科,选修华文者都是因为有兴趣,将来可能选读中文系或到中文源流国家升学。
华校生在大专、职场及社会上长期使用英文和马来文,例如,政府部门用马来文、银行用英文等。因此在少应用华文的情况下,表达上就会面对转换问题。他们掌握的是其他语言在相关领域的专业词汇,华语只是日常使用语。
相对的,中港台的语文学习相当单纯,整个环境只有单一的华文而已。学校大多以华文为教学媒介语,不必承受过多语文学习的压力,把大马跟这些地方比较其实是不公平的。
博大外文系华文学士课程主任庄华兴博士认为在多语言的环境里,华文混杂了英文、马来文和方言,这种环境对于语言的学习很不利,概念和思考的转换混杂,因此一句华语里有英文和马来文的混杂并不足为奇。
“大马人讲华语爱用本土词汇,有人认为这是地域性的独特之处。不过,无可否认,人们对自己的华语没有要求,因此就算讲得混杂、没有结构也不以为意。”
抢救大马华语!
媒体、学校、社团合力营造学习华语环境
当四处充斥病态的华文,矛头都指向了媒体和学校。电视台和电台主播的华语不标准,记者编辑用词不当,还有教育未来新生代的老师也没有能力成为榜样,难免会让人忧虑,在这种不利条件推波助澜之下,反而令病态成为将来的常态。
老师的华文能力不佳,培训出来的学生可能就是将来的媒体工作者或教师,也一样使用水准不高的华语,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两者都受到大众的信任,认为报章刊登的文章、主播和老师的语言能力是学习的目标,因此影响力可想而知。
教师和媒体都扮演重要的角色,八打灵公教中学华文老师何贵强认为,两方面都必须认真看待语言,本身必须有自强的精神,要严格地鞭策自己。社团举办各种以华文为媒介语的活动以及电视台开始制作清谈节目,这也无形中可以达到增强华文程度的目的。
很多学生不了解学语法的原因,老师应该分析语言的技术,让学生看到语法也可以很生动。只要老师有对加强本身语言能力及用心教学的坚持,加上媒体和社团扮演积极角色,把“健康”的华语推广到社会层面,营造一个认真的华语环境,众志成城之下必能看到成果。如果觉得教科书的文学性不够,可自动自发让学生多接触文学。
广泛阅读
少阅读会令一个人的语文能力,包括在书写及口语上的能力下降。很多人口才似乎很好,但却流於天花乱坠,内容空洞。一个人的口语除了看用词是否流畅及丰富,也包括是否可以完整地表达思想内容。
语文掌握并不只是口语问题,而是本身的思想内涵。语言讲究逻辑性,要培养语言能力,长期阅读好文章,内化思想能力,就能提升。
鼓励学生多发言训练表达能力
在教学方面,庄华兴建议老师多让学生发言,培养学生的个人看法,也可以训练句子组织能力。到了高中,学生较有主见,这时可加强他们的思考能力。
大马学校的各种语文科纲要都采同一模式,像华文与马来文,都有语文知识和文章,但是马来文和英文皆各有额外文学课,华文科却没有。SPM中有附加科中国文学(每三年更换教材,2008至2010年使用鲁迅的《阿Q正传》、老舍的《归去来兮》和《友联文选》),但这科目虽已存在许久,遗憾的是很多学校原来并不知道SPM范围里有这选择。
庄华兴认为,学生应多读文学性文章,因为经典文章中有丰富的文学涵养和价值。他不认同只要语文知识好,就可以搞好华文。从小学高年级开始,可尝试培养学生多阅读,当养成习惯之后,就不用担心学生的语文能力。老师是引起学生学习动机的灵魂人物,在选文上也不能偏向个人喜好。
“现代小孩沉迷于电脑游戏及漫画。以图片为主的漫画,行文往往支离破碎,不能组织成一篇文章。这种情况相当严重,因为在着笔时就会发现写不来,这也是口语的影响,跟同学之间的讲话都是‘破’华语。”
很多人不能很有组织地把整个句子讲完,而抱讲几个字人家就会明白的想法。或者有些人用很长的句子来解释一件事,这表示思考不够尖锐。就连大学生的文章内容也很散乱,可能文笔不错但却不知所云,没有重点。此外,时下流行的部落格和日记式文章也未见得写得很好。
尽管受到许多不利条件影响,庄华兴还是认为我们可以追求讲好华语的目标,首先追求讲完整和通顺的句子,咬字还是其次,发现有错误必要即时纠正。(关丽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