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剧、韩国料理、韩国音乐……整体亮相的韩国元素26日在春城昆明刮起一阵“韩流”。“中国云南·韩国友好周”大型活动今日在此间正式开幕,春城众多“韩迷”近距离接触了一次来自韩国的文化大餐。图为韩国饮食工作者向昆明市民分发现场制作的韩国泡菜。 中新社发 蒋晨 摄
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
中国侨网消息:据中国外交部网站消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韩国的流行歌曲、影视作品等向中国席卷而来,中国媒体形象的称之为“韩流”。在韩语中,也有与汉语“韩流”两字对应的音译字汇,上一届韩国京畿道国际观光博览会上,在中心的位置上设有专门的韩流展馆,展馆的醒目处有中韩两国文字的“韩流”。表达力极强的中国文字所创造的“韩流”一词,成了韩国人用来宣传本国文化的一个概念。
自然,韩流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现象,其与经济、政治等密切相关。韩流作为文化现象来说,扩大了韩国文化的影响力,但作为文化产业来说,更是给韩国创造了大量的经济价值。影视作品出口,韩国品牌服饰、化妆品的走俏等,都给韩国带来滚滚财源。而韩流对韩国旅游业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韩剧《冬季恋歌》在亚洲各国播出后,其拍摄地春川市和南怡岛成为旅游热点。而此前,南怡岛仅是北汉江上的一座私人小岛,游人罕至。《冬季恋歌》带火春川市和南怡岛的旅游也是大出韩国人的意料,韩国各级政府却从此得到启示,纷纷邀请影视公司到本地来设外景地,影视剧拍结束后,建设的拍摄场归地方政府所有,地方政府则将其开辟为旅游观光地,给地方政府带来旅游收入和旺盛的人气。另一部韩剧《大长今》也为韩国的旅游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据韩国官方统计,在《大长今》的效应下,到韩国旅游的外国游客增加了15%。中韩于1992建交,因为韩流的影响,两国间的外交有了更广阔的民间基础。2007年4月份,温家宝总理访韩时,在两国都有较高人气的韩流明星张娜拉作为中韩交流年形象大使在青瓦台受到了温总理的接见。韩流已然成为韩国文化外交的重要方式,通过韩流,不仅塑造了韩国的文化形象,也扩大了韩国的影响力。
韩流一路高歌的同时,在韩国的土地上则是汉风劲吹。在韩国,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很多,自全球第一家孔子学院于2004年创办于首尔后,至今在韩国已经发展到了12家。在只有5000万人口的韩国,如今有30多万人正以各种方式学习中文。汉语水平考试在韩国已经举办了14年,韩国考生于2007年再创纪录达2.4万人,居世界第一,占海外考试人数的67%。汉风劲吹的另一个表现是到中国旅行的韩国人日益增多,2007年已超过400万,包括商务、观光、探亲等。大批韩国人学习汉语,到中国旅行,为中国的文化传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长远来看,汉风的影响将更具潜力。
韩流已经建立和发展了完善的文化产业链,为韩国创造了可观的经济价值,汉风则尚未在文化产业上形成优势。近年来,文化软实力这一概念已广为人知。韩流不仅是韩国文化产业的集中体现,更是韩国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缩影。韩国宣布,要把韩国文化产业的产值,在世界市场上的份额,由1%增加到5%,而且要成为世界五大文化产业强国之一,而最终目标就是要把韩国建设成为21世纪的文化大国和知识经济的强国。同时,韩国政府认为,不应该把韩流现象当作单纯的文化传播,而要使之成为亚洲的代表文化。可见,韩国政府已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的发展战略,也彰显了发展文化产业和提高文化影响力的勃勃雄心。
中国党和政府也已经将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十七大报告对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文化产业做出了战略性的部署。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国际上声誉日隆,国人的文化自信心也前所未有地提高,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也将在新的时代里散发出更加夺目的光芒。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就让汉风在全世界范围内吹得更猛烈些吧!(王川,中国驻韩国使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