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月二十七日,温家宝总理在北京会见参加中国俄语年开幕式活动的俄罗斯和中国学生,并与他们参观了周恩来总理曾经工作和生活过的中南海西花厅。 中新社发 任海霞 摄
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
“乌拉!俄语年开幕啦!”在得知自己将参加中国“俄语年”开幕式并代表学校在开幕式上朗诵普希金的诗歌《一朵小花》时,北京大学俄语系大三学生张晖情不自禁地用俄语发出了欢呼。这位来自上海的学生当初在选择俄语这个专业时,也曾有过短暂的犹豫和彷徨。然而,短短几年的俄语学习已使张晖沉浸于博大精深的俄罗斯文化之中“不能自拔”。他说,比起当代的西方文化,俄罗斯的传统文化更有韵味,也更能激起年轻学生的求知欲。
张晖的想法可以说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中国年轻俄语学习者的心声,他们对“熟悉而又陌生”的邻邦俄罗斯表现出很强的好奇心。这一点正是两国领导人决定举办“俄语年”,并在这一框架内,开展多种适宜学生群体参加的诸如知识竞赛、歌曲比赛、互联网通信等活动的原因之一。然而,正如赴华参加“俄语年”开幕式的俄罗斯副总理茹科夫所指出的,“俄语年”并不局限于教育和语言范围,而是希望以此带动政治、经济、人文、科技、医疗卫生、能源等各领域的合作,以点带面,全盘激活,使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以及中俄友谊达到更高的水平。
开幕式上,精彩的歌舞、优美的中俄民族音乐、声情并茂的诗朗诵营造了热烈、欢快的气氛,博得了在场所有观众的阵阵掌声。和张晖共同表演诗朗诵的是同在北大就读的俄罗斯学生安娜·库金娜。在采访中,操着流利汉语的安娜毫不掩饰对中国人的好印象,“我爱他们对待俄罗斯人热情友好的态度和开朗朴素的性格。”当被问及最喜欢开幕式哪一个节目时,这个喜欢郭富城、孙楠等中国流行歌手的姑娘微笑着说:“当然是我和张晖的节目啦,它让观众感受到了俄语是什么样的语言,并通过中俄学生的交流互动,让大家体会到了俄语的精髓。”
安娜的话或许正印证了莫斯科大学孔子学院院长任光宣教授的观点:“‘俄语年’的举办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反映了中俄人民渴望相互了解对方文化、社会的自觉要求,而两国政府恰逢其时地为双方交流提供了理想的平台。”(张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