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剧、韩国料理、韩国音乐……整体亮相的韩国元素26日在春城昆明刮起一阵“韩流”。“中国云南·韩国友好周”大型活动今日在此间正式开幕,春城众多“韩迷”近距离接触了一次来自韩国的文化大餐。图为韩国饮食工作者向昆明市民分发现场制作的韩国泡菜。 中新社发 蒋晨 摄
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
在韩国工作期间,“韩流”与“汉风”两个词汇常萦绕于脑际。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韩国的流行歌曲、影视等作品接踵进入中国,被媒体形象地称之为“韩流”。2007年韩国京畿道举办国际观光博览会,甚至专门在中心位置开设“韩流”展馆,并在醒目处用中韩两国文字书写着“韩流”字样。表达力很强的中国文字所创造的“韩流”一词,成了韩国人用来宣传本国文化的一个概念。
“韩流”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扩大韩国文化的影响力的同时,也给韩国创造了大量的经济价值。韩国影视作品、品牌服饰、化妆品走俏出口等,都给韩国带来滚滚财源。而“韩流”对韩国旅游业发展也影响巨大。如韩国电视剧《冬季恋歌》在亚洲各国热播后,其拍摄地春川市和南怡岛成为旅游热点。而此前,南怡岛仅是北汉江上的一座游人罕至的私人小岛。《冬季恋歌》带火春川市和南怡岛的旅游也让韩国人大感意外,并由此得到启示,各地政府纷纷邀请影视公司来本地设立外景地。影视剧拍摄结束后,外景地即归地方政府所有,地方政府遂将其辟为旅游观光点,于是给地方政府带来不竭收入和旺盛人气。中国观众熟悉的另一部电视剧《大长今》,更成了韩国旅游业的助推器。据韩国官方统计,受“大长今效应”驱使,来韩国旅游的外国游客增加了15%。
因为“韩流”的影响,中韩两国外交也有了更广泛的民间基础。2007年春天温家宝总理访问韩国时,在中韩两国同有较高人气的“韩流明星”张娜拉作为中韩交流年形象大使,在青瓦台总统府受到温家宝总理的亲切接见,成为韩国通过“韩流”效应开展文化外交的一例。
在“韩流”一路高歌的同时,中华文化的代表“汉风”也在韩国大地上劲吹。在韩国,学中文的人与日俱增。自2004年首家孔子学院落户首尔后,至今在韩国已发展到12家。在只有5000万人口的韩国,如今有30多万人正以各种方式学习中文。汉语水平考试在韩国也举办了14年,2007年,参加考试的韩国考生创纪录地达到2.4万人,居世界第一。“汉风”劲吹的另一个特征是到中国从事商务活动、旅游观光和探亲的韩国人日益增多,这都为中国文化传播创造了良好条件。从长远看,“汉风”的影响将更具发展潜力。
“韩流”涌动,为建立、发展和完善韩国文化产业链立下了汗马功劳,也为韩国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反观“汉风”,却尚未在文化产业上形成优势,这一现象发人深思。目前,文化软实力这一概念已广为人知。“韩流”不仅是韩国文化产业的集中体现,更是韩国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缩影。韩国政府宣布要把其文化产业的产值由占世界市场份额的1%增加到5%,力争成为世界五大文化产业强国之一。同时,韩国认为,不应把“韩流”现象当作单纯的文化传播,而要使之成为亚洲的代表文化。由此可见,韩国政府已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的发展战略,也彰显了发展文化产业和提高文化影响力的勃勃雄心。
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在国际上声誉日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心也前所未有地提升,中华5000年灿烂文明理应在新时代散发出更加夺目的光芒。党的十七大对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了战略性部署。我们坚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文化的繁荣发展而得以实现。(王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