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哈萨克斯坦的日子里,我感受到了这儿越来越热的“汉语风潮”。路边玩耍的孩子会热情地和你招手说:“你好!”超市里的售货员把购物袋递给你时能说:“再见!”就连在草原上放牧的老大爷也会握着你的手说:“朋友!”
我跟随管道一公司到哈萨克斯坦参加中亚管道工程建设,在短短4个月的施工中,深深地感受到一股“中国风”在哈萨克斯坦悄然刮起。
来到哈萨克斯坦之前,我学习了一个多月的俄语会话。带着一份忐忑,我踏上了北京至阿拉木图的航班。
当空姐推着餐车向我走来时,我一边观察着餐车上的食物和饮品,一面在脑海里飞快地搜索着学过的那些俄语单词。当我正要开口讲俄语时,空姐对我莞尔一笑,说:“茶?果汁?咖啡?”“啊——那个——咖啡!谢谢!”空姐流利的汉语倒是让我这个中国人有些不知所措了。“不用客气!”空姐微笑着去招呼其他客人了。
在哈萨克斯坦的日子里,我感受到了这儿越来越热的“汉语风潮”。路边玩耍的孩子会热情地和你招手说:“你好!”超市里的售货员把购物袋递给你时能说:“再见!”就连在草原上放牧的老大爷也会握着你的手说:“朋友!”
一次,我们应马萨克村村长的邀请,参加每年一度的二战胜利庆祝日。中国客人的到来,让马萨克村村民格外高兴。整个庆祝仪式都是用哈语进行的,其间一位叫帕其麦的小姑娘走到我身边,热情地帮我翻译。别看她只有16岁,一口流利的汉语让我感到惊讶。帕其麦告诉我:“在哈国主要讲哈语和俄语,但是越来越多的孩子都会学习汉语,在阿拉木图等州府还有专门的汉语学校,学习汉语十分热门!”
为了感谢中国客人,帕其麦即兴表演了一首中国歌曲《大中国》,虽然发音有些生涩,但是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她对中国朋友的真诚和友谊。
在哈国不仅汉语热,中国饮食和中国商品也十分受欢迎。
在阿拉木图吃中国菜并不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川菜、粤菜、鲁菜,连京味十足的北京烤鸭都能吃得到,地道的中国风味能让你大快朵颐。我们时常光顾的帝王火锅就是其中一家。从餐厅的装修到菜色上都保持中国风格,餐厅的服务员都会说汉语,就连菜单也都是哈、俄、汉3种语言标注的。由于很多火锅底料都是特意从国内运来的,味道纯正而地道。不仅中国人爱吃,还吸引了众多的哈萨克人和俄罗斯人来品尝,生意十分火暴。
雅联是阿拉木图最大的一家中国商品超市,销售从国内进口来的各种日用品、食品、调料等商品。牛肉干、鱼片、果冻、瓜子、臭豆腐、大酱等应有尽有。其他超市里,也都设有销售中国食品的柜台。
汽车行驶在路上,随处可以看到中国石油的宝石花图案,那是中国石油国际事业公司投资的加油站,他们的加油站已经遍布哈国各地,来哈国工作的中国人也越来越多,合资企业则为哈萨克斯坦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仅中亚管道工程项目就聘用了近3000名当地雇员。我们的司机柏拉提就是其中一位,他告诉我们:“来到这里已经4年了,很高兴能够在CPP工作!以后我儿子大学毕业了,也要介绍他来这里工作。”
随着哈中、中亚等能源建设通道的建设和运行,中哈两国的合作更加紧密。有关中国的报道,经常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网络等传媒上,立体的信息网络让哈萨克斯坦人正在逐渐了解一个更加完整的中国和中国文化。很多哈国人都知道北京、长城和饺子。奥运会期间,哈萨克斯坦人会和你谈论美轮美奂的开幕式;看到中国四川汶川地震的新闻时,我们的房东胡萨伊诺夫·巴拉特拿出15万坚戈为汶川捐款;很多去过中国的哈萨克斯坦人,都会由衷地赞美中国的城市和中国的发展……
哈萨克斯坦刮起“中国风”是两国加强国际合作和发展友好睦邻关系的写照,它见证着哈中两国人民的真诚合作与深厚友谊。(张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