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侨华人

参政维权路漫漫 英华人分享心得“多付出融入”

2014年06月14日 16:31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6月14日电 据法国《欧洲时报》英国版报道,目前,在英伦三岛有60多万华人居住,是英国主要几大少数族裔之一 。然而,在近日刚刚结束的英国地区选举中,9位华人候选人再次全军覆没。华人在英国的“参政路”仍然漫长;“维权路”依旧艰难。但是,这些华人群体的 “卫士”们为了能让社会听到来自华人的声音,仍不懈努力着。

  陈德梁:华人应多参与,多付出,多融入,多发言

  6月1月起,陈德梁正式接受英女皇大伦敦代表白乐威爵士的委晌诤烨徘母惫佟K壳耙阎鞒职才帕司私诘脑谋疃幕嵋椋幼畔吕椿褂行虑榛峒笆谐さ木椭盎疃⒓湍畹谝淮问澜绱笳降幕疃⒐浼湍钊盏陌才诺取

  陈德梁出生于澳门,在香港长大。1977年他留学英国,此后便在英国工作和定居。

  过去多年中,陈德梁曾代表英国的华人社区、中国驻英大使馆,直接向英国大臣及政府部门主管反映华人社区关注的事项,争取华人应得的利益,使不同的事态能得到化解或者有所修改。“我相信,这是我本人感觉最满意的。至于是不是成就,那还是留给其它人去下结论吧。”陈德梁说。

  “作为华人及小数族裔的一份子,多年来当我参与主流会议时,很多时候都有孤立但亦有举足轻重的感觉。”陈德梁回忆说,环顾会议桌上,他是唯一华人,“虽然我个人被认同了,但我经常都会自我反醒,我的发言会不会被其它文化背景不同的成员误解呢? ”因此,他每次都做足准备工夫,多些研究问题的背景和资料,令其它成员认同他的陈述。他认为,在英工作的最大困难“可能就是这个心结。如果能有多几个华人面孔一起参与,那多好呢”。

  陈德梁表示,华人社区的成长,第二、三代华人及新移民学业事业有成,参政是早晚的问题。但我个人对于参政的看法,基本在原则上仍然没有改变,就是华人应从当地社会草根工作做起。”

  虽然国会有很多职业政客,但在区议会内的很多议员都是教师、律师、社工、出租车司机、做生意出身,他们都是因为基于对社区福祉有兴趣才参加政党、出来竞选。英国中央及地方政府,需要不同阶层、背景的市民参与咨询、讨论工作的机会很多,多参与才能了解议会的运作和模式,而不是一蹴而就的,“多参与,多付出, 多融入, 多发言才是彻底和长远参政的途径。”他总结道。

  陈德梁希望,在英中国留学生未来能多参与中学生课余补习活动。“如果这13万中国留学生,每人每月抽出一个小时,他们便为英国社会提供13万小时的义工服务。”陈德梁表示,一方面,这样可以帮助到当地的中学生;另一方面也可以直接改变英国群众对华侨华人的看法,收获应该是积极的、正面的,这也让留学生有融入当地社会的机会。“这是个双赢的机会,令英国社会对华侨华人看法有所改观。”

  李贞驹:做英国华人的保护者

  最近一次见到李贞驹,是在2014年英国地方选区的前夜,她撇下律师行中国办事处的工作赶回英国,为了呼吁华人群体参与投票中,提高华人群体的声势。连日的奔波呼吁,让她的声音显得疲惫沙哑。但是,当得知当晚慈善募捐筹得5.2万英镑款项时,李贞驹压抑不住兴奋和周围人拥抱,因为“有经费来进行明年的大选的投票宣传”。

  李贞驹说,她的使命是要做“华人群体的保护者”,这和她的童年经历有关。30多年前,11岁的李贞驹随父母从香港移居英国,就读于一家寄宿学校。初次离开父母,在语言不通的环境中生活,让她的校园生活并不美好。

  一次被同学戏弄后,年幼的李贞驹决定改变自己的命运,“证明中国人不会一直被欺负下去”。

  成为律师是李贞驹从小的梦想。因为她意识到英国是法治国家,律师会受到人们的尊重,可以更好地用法律来保护弱势群体。2005年,英国内政部推出了《移民、庇护和国籍法》草案,其中包含了许多不利于华人的条款,而绝大多数华人却毫无意识。李贞驹率领团队走遍英伦三岛,带动全英华人社团集体向国会议员请愿,多次到国会游说,最终成功说服内政部重新修订法案,维护了华人权益,也让李贞驹在维权这条道路上迈出成功的一步。

  就在那次,李贞驹认识到了华人投票权的重要性。由于华人长期不参与投票,英国政府根本没有意识到华人群体壮大,甚至在法律的咨询环节直接略过华人。2006年,李贞驹组织筹建了英国第一个政治相关华人社团“华人参政计划”。在那之后,每年选举前后,都是李贞驹最忙碌的时候,她带人挨家挨户地鼓励华人投票,普及选举知识,帮助华人填写投票卡。

  她说:“我的行为其实与政治无关,他们选谁都无所谓,但是参与投票才是关键。华人不应再继续做沉默的族群,要团结起来在英国政治领域获得发言权,让政府在立法时考虑华人的声音。”

  2013年,李贞驹荣获 “第15届英国GG2年度领袖人物杰出女性”大奖,成为该奖项创立15年以来首位夺得杰出女性大奖的华人。

【编辑:王盼盼】

>华侨华人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