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侨网11月24日电 在当前世界文化传播版图正在重构的大背景下,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强调了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以形成与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话语权,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在此背景下,海外华侨华人群体成为重要力量,如何发挥其作用开展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成为当代中国面临的重大课题。
为了深入了解这一问题,广州外语外贸大学教授、云山学者王治敏和研究团队对中国侨网、海外网、中国新闻网、欧时网、联合早报网、FT中文网等进行了大规模的新闻文本语料建构和标注分析。通过研究,王治敏团队分析了基于新闻事件的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主体、新闻报道背后的文化传播动机和需求,并梳理了传播路径。比如在传播主体上,数据显示“孔子学院”出现次数最多,其次是“中国文化中心”。
而这项研究通过对大量新闻文本的分析,也提供了关于海外华侨华人群体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中的活跃程度、传播主体的特征以及地域分布的重要信息。华侨华人一方面是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受众,另一方面当他们主动向自己的家人、朋友、同事介绍中华文化等相关内容时,又成为了传播中华文化的特殊实施主体。华侨华人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中国公共外交及对中国国家政策和行为的理解、支持与解释等方面,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王治敏团队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当前国际传播的格局,为提高国际传播效能提供了实证基础。这些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格局和特点,为进一步促进文化交流提供了有益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