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国的金融企业掀起了抄底华尔街人才的浪潮。据悉,上月初,24位上海金融业高管从伦敦、芝加哥、纽约捧回了300多斤简历,给“海归”开出的年薪最高100万元。另外,还有四家券商去华尔街开出最高年薪120万元的待遇招贤。而上月底,第11届广州留交会也吸引了300人左右的金融类人才,其中80多名华尔街高端人才回国寻找工作机会,不少金融机构乘机招揽人才。抄底华尔街人才,真的有底吗?金融危机下高薪揽才,抵吗?
留交会上金融企业入场“淘金”
在本次留交会上,记者在首次开辟的广州金融展区看到,中国农业银行、广州商业银行、广发证券等金融机构纷纷入场抢“海归”。中国农业银行负责招聘的尹先生说,此次提供的职位大多是部门负责人。“国外的不景气恰好为我们带来了机会,我们相信这是一个充实高端人才储备的良机。”广发证券也在现场淘金,负责招聘的李先生透露,今年他们接触的“海归”比往年多15%~20%,大多来自英国,已和不少“海归”进行初步接洽,该公司希望能够找到有在国外大型金融机构实际工作经验的“海归”。
我们“抄”得起底但要先摸底
本报人才发展顾问团专家、招商银行人力资源总监蓝益民向记者透露,前不久在金融风暴最强劲的时候,招商银行到美国纽约银行分行去“淘金”,吸纳到了不少高端人才。蓝总监说,华尔街人才的长处是在咨询、培训、调研方面更加专业,可以为企业当一个好参谋。抄底要看这些华尔街人才是否有真才实学,是否能适应中国的工作环境,并且能与中国国情相结合。要考察他们过去的工作经验,设计的产品和潜质。但是否能抄到底很难说,最主要是人尽其用。
中国的企业“抄”得起华尔街精英的“底”吗?蓝总监认为,抄得起。目前这些精英在美国失业,几乎没有什么选择的余地了,一般给予他们比国内同等岗位相对高一点的工资他们都愿意。但是他不无担忧:这批华尔街精英是否能长期留在中国工作,而不是等经济好转后立即跳槽走人,就很难说了。并且他们能否适应中国的文化,发挥出自己的价值,为企业创造利润和效益,都难以预测。因此,他建议抄底的金融机构:首先要摸个底,了解精英们的实力和需求,给予他们相应的待遇。最重要的是要将心比心地用好这批人,让他们为企业真心做事。
本报人才发展顾问团专家、安利(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饶俊也认为,抄底华尔街人才应谨慎行事,量力而行。因为这些高级经理人对职业发展前景预期很高,企业去抄底要看是否能给予他们足够的发展机会,“公司要看自己的考核体系是否过硬,招到想招的人才。”
无工作经验“海归”:找工作也不容易
记者在留交会现场遇到一位在美国硅谷工作过多年的“海归”谭飞鸿,他目前在上海创业,希望此次来寻找合作机会。他表示:“今年的金融危机对硅谷也有影响,硅谷今年底都不招人了,还有部分企业在裁员。”
“海归”回国找工作难吗?谭飞鸿说:“如果在美国工作了一段时间,回国找工比较容易,并且待遇会比较高。若刚毕业就回国,仅仅拥有理论知识,很难为企业作出很大贡献,找工作还是比较难的。”他表示,创业还是国内比较好,运作资金少,成本低。国外创业成本较高,投资风险大。
据悉,这次前来招聘的无论是金融企业还是科研机构,都冲着“高端人才”而来,刚踏出校门缺少经验的“海归”找工作仍比较难。广州市政府留学人员专家顾问李大西博士建议,在目前金融局面乐观的情况下,国内机构不妨趁机吸纳一批应届毕业的“海归”。他还建议,留学生毕业后最好在当地工作一段时间,经历了“知识变现期”,体验过国外企业文化之后再带着成熟理念回国发展。(余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