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晓姝:严谨踏实的学术作风
朱晓姝在国内的第一外语是英语,第二外语是德语。2000年至2004年朱晓姝在德国伯恩大学英语系攻读博士学位。她个性非常爽朗,见面后就开门见山地说:“你是不是对我在德国攻读英语博士学位非常疑惑?”朱晓姝的这个独特选择没有让她失望,4年德国生活学习让她的英语和德语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39岁即成为教授。
“在德国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他们严谨踏实的作风。现在这种作风不仅影响着我的学术研究,也影响着我给学生的授课方式。”回忆起在德国的日子,朱晓姝的眼神里流露出难忘和眷恋:“我只用3个学期就修完了所有的课程。那段时间里我每天要学习18个小时。接着我就开始着手自己的毕业论文。”
德国的博士论文要求非常严格。朱晓姝的博士论文仅开题就用了3个月的时间。导师规定她这3个月的时间内必须天天去图书馆读书做笔记。通过不断调整自己的选题方向,将该走的弯路走了,有了足够的积累,导师才允许她开题。让朱晓姝记忆最深的是,就连论文中的拼写和标点符号错误导师都一一帮她指出。现在朱晓姝修改学生的论文也会指出他们在拼写和标点符号上的错误。这种细致可以促使学生踏实认真地写论文,就如同德国导师当年严格要求朱晓姝一样。
朱晓姝说:“因为社会大背景的因素,现在有些年轻人比较浮躁。我对学生倡导一种动中取静的理念,踏踏实实地做学问,不过分地追求数量,专注做好一件事。在德国,教授3个学期的授课结束后,再给一个学期的时间专门发表著述。他们认为在特定的时间段内能够做好一件事就是NO.1了。我以身作则,希望用这种踏实严谨的学术作风去带动我的学生。”
杨伟勇:教师风格影响学生风格
在去采访杨伟勇之前,就曾在网上看到过对外经济与贸易大学学生论坛上对他的评价:杨伟勇老师能把书讲得很简单,年轻老师,给分也不错。这句学生真挚的评语给笔者带来了极大的好奇心,而当在办公室见到杨伟勇的时候,似乎也感觉到了他身上所散发出来的对学生的亲和力。
杨伟勇是一位留学法国归来的经济学博士,在法国读书期间他就已经在高校教书,2006年回国到对外经济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任教。在他看来,教师的水平直接决定着高校教学的质量,而教师的风格,也深深地影响着学生的风格。在国外教书的经历让杨伟勇深刻地认识到国外学生和国内学生的不同特点。作为一名海归教师,他始终致力于对学生的启发性教学,让中国的学生不但沿袭刻苦认真的美名,更要拓宽他们的思维,让他们能像外国学生那样,敢于否定理论和教条,通过自己的深入思考和实践来掌握知识。
杨伟勇在学校教授了多门经济学课程。在专业课的教学中,他总是努力把课程讲得贴近现实,锻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经济学思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他鼓励学生讨论学术问题,并带着学术问题去实习,去感受身边实实在在的经济学。学生在BBS中给他“能把书讲得很简单”的评价也印证了他这种思维拓展式的教学风格起了作用。
因为曾有在国外任教的经历,杨伟勇还担任着对外经济与贸易大学外国留学生的外语授课任务。给外国留学生和国内学生同时上课,让他不断地比较着二者的特点,继续调整着自己关于教学的想法,在教学中体现国际化的教育理念。(刘静 于跃飞 彭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