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底,朱佳获得英国金斯顿大学(Kingston University)视觉传达学硕士后,回国发展。目前朱佳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国际参展部工作。—— 编者
前不久,我参加了作为配合上海迎接“地球一小时”,有关环保节能科技的脑力风暴论坛。
在佩服该论坛组织者对这场活动奇思妙想的同时,也从二十来个演讲者每人半小时的“头脑风暴”中颇受启发。
其中来自JUCCCE,一家非政府间国际环保节能组织讲述者的发言,引发了我对中国目前的环保节能现状的思考。
讲述者的理论很直观:目前市场上用于照明作用的普通灯泡,82%散发出的其实都只是热量,而真正的只有2%被作为光为大众使用,从而造成了巨大的能源浪费。
该组织发明并投入生产的具有GFL技术含量的灯泡,其市场销售价比普通灯泡高,但却能将产生的82%的废弃热能有效转换为光能。
那么产生的问题是:1、大众消费者是否会付出更多的钱来购买对于他们而言同样功能的产品?2、该组织如何能有效地将此类产品推荐给不同的受众使用?
这些问题不禁让我的思绪飞了起来。
有效环保
当然,第一个问题颇为老生常谈,只有当人民的生活质量达到一定水平,大家才会去考虑多做一些对社会有益的事。
这就好比讨论一个经济增长—〉生活稳定—〉精神、修养提高—〉关注人文、社会—〉以国事为己任的生物链。反之亦然。
但至于第二个问题,我在想,如果这些组织得不到政府的支持,它们的产品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改变人们的生活理念?
上海高楼林立,其中国有企业开发建设的房产资源所占上海土地开发的比重远远超过了50%。而这其中,运用了此类环保节能科技的开发商又占有多少百分比?
此外,众所周知,上海约有800万民工,约占上海总人口的44%,这些民工的临时工棚中,又有多少没有在使用白炽灯呢?
如此说来,与其浓墨重彩地宣传上海成为Earth Hour的又一成员单位,将上海各景观区域的景观照明关闭一小时,还不如通过国家财政补贴,支持此类组织通过类似于用一个节能灯泡换取用过的普通灯泡来得实际有效。
我个人以为,如果政府仅通过利用行政权力调动公共资源来服务于环保,那么短期效果将优于长期。但智慧的政府将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将环保的理念带进人们的生活,从而使其变成人们的生活理念。
英国的借鉴
在这方面,英国有关对环保节能的措施很有借鉴之处,无论是在将环保材质广泛用于建筑、公共设施上;或是通过“公开课堂”(Open Class)等形式将相关理念“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大众,至少就目前有关权威数据来看,英国还处在环保节能的较前位置。
我不禁想到,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英国馆的设计初衷也同样源于对环保节能理念的恪守。
世博会目前的参展方已达238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几乎将世界各个角落的客人请来上海这个会客厅,届时世博会一定将会是一个绝好的平台去听取各位客人对环保节能的经验之谈。
而我作为一名身在前线的办博人,在这不到四百天的筹备时间内,可以做多少努力,使上海对环保节能的梦想照进现实?
那时,上海不也可以通过更为直接有效的方法向客人展现国际化大都市对环保节能的理念吗?
一口气倒了一通看似不着边际的想法,权当我,作为众多上海人中的一份子对“爱之深,责之切”的真实反映吧。(摘自:英国BBC中国网;文/朱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