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留学生留学生新闻 【字体 】【打印
十多年前赴俄的中国人感慨回忆:那时的俄罗斯人
2009年02月12日 14:30  来源:上海侨报   发表评论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故事。俄罗斯,这个在中国“80后”眼中相当陌生的国度,在我们的一些前辈眼中却是异常熟悉。这些前辈上世纪80-90年代从中国前往寒冷的俄罗斯,有的留学,有的经商。在那个中苏(俄)关系正常化后的日子里,他们在那里看到不少异国的景象,交到不少异国的朋友,留下不少难忘的往事。在那里,他们也观察到一些中国人与当地人之间不和谐的现象。正如他们所说,交流很重要,没有交流,就没有理解。对于今天的留俄学生来说,或许值得思考。

  中国对俄罗斯社会的关注已留下很多空白

  口述人:张健荣(上海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中心副主任)

  在俄居住城市:莫斯科

  在俄时间:1987年-1992年

  1987年,我作为教委公派的第一批留学生到苏联的莫斯科大学读博士。之前,我就读于上海外国语大学俄语系,主攻俄罗斯19世纪的古典文学。

  那时,苏联已是戈尔巴乔夫时代。中苏两国关系正常化,接着就是两国文化交流。中苏两国关系破裂后,民间没有往来。苏联人对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上世纪50年代的蜜月期。我刚到苏联时,他们曾经对我说,中国的商品好,生产的毛巾经久耐用。对中国人的印象则是吃苦,勤劳。

  我读研究生,主要接触的是教育系统内的导师、同学,以及一些学者。同学中多数来自一些加盟共和国的学生或者是莫斯科以外的城市,因为当地的学生不会住宿舍。在我们宿舍的走廊尽头,有一个公用厨房,当学生一起做饭的时候,我们会一起聊天。一方面锻炼自己的语言能力,另一方面了解同学的学习情况和家庭生活。如果碰到节日,我们会请他们一起过来聚个餐,平时玩玩苏联的牌(有点类似中国的桥牌)。

  我有一个住在隔壁的邻居,是吉尔吉斯人,他给自己取了个化名,俄语发音读做“梅尔列斯”。“梅尔列斯”什么意思呢?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的首字母缩写。当时,他还跟我说,他正在写小说,关于成吉思汗的,我们都很佩服他。

  那时,我还认识一个颇有名气的画家。他的一个代表作,就是俄国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的木刻。这幅木刻后来被收藏在马雅可夫斯基地铁站的展厅里。当时,他已经50多岁。我经常到他的工作室去做客,和他聊聊天,他也非常关心我们留学生的学习,问我最近在看什么书,给我看看他的创作作品。

  自2000年后,开始对俄罗斯“光头党”时有耳闻。我想,这和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社会贫穷有关。穷人多了,生活水平下降,犯罪率有所升高。这些组织排外倾向严重,专门袭击外国人。同时,他们也会抢劫,因为他们觉得外国人比较有钱,这种事基本上每年都有。

  我想说的是国民之间的交流很重要。上世纪50年代,国内大量介绍苏联的社会、文化。现在的反差很大,和俄罗斯社会接触实在太少,没有具体的介绍。其实,我们对俄罗斯当代社会根本不了解。上海的出版社,基本不愿意出版有关俄罗斯的当代书籍,因为国内没有销路。苏联解体以来,20年过去了,中国对俄罗斯社会的关注已经留下了很多空白,以后该如何弥补?

  中国人扎堆又内向可能造成俄罗斯人误解

  口述人:李烁(化名,在俄经商)

  在俄居住城市:莫斯科

  在俄时间:1995年至今

  我是北方人,生活在中国黑龙江地区,很容易接触到俄罗斯人。所以,在1995年,我去了俄罗斯经商。

  上世纪90年代的俄罗斯经历了苏联解体,经济不稳定,物资奇缺。我曾经有个朋友走在街头,就有当地居民冲过来,问他能不能把身上的羽绒服脱下来卖给自己。所以,当时中国商人很愿意带着商品到那边去贸易。然后,就有一大批倒爷将许多伪劣商品运去坑害俄国人,俄国百姓当然心中便有了怨气,渐渐不相信中国人了。

  到俄罗斯的国内留学生也有这样的情况。有不少留学生借着学习的名义把主要的精力放在生意上,一边留学,一边想着怎么搞活经济。

  另一方面,中国人很爱扎堆。中国人有自己的圈子,对外又比较封闭,与俄罗斯当地人的交流越来越欠缺。俄罗斯人也看不懂,中国人究竟在搞什么?听说,在我所居住的莫斯科有一个楼,里面住的全都是中国人,被外界称作“中国楼”。外面的人对里面的情况知之甚少,一些俄罗斯人因此也对中国人产生了误解。这种事例并不少见。

  我早已看到一些不信任不和谐的苗头

  口述人:陆永昌

  (上海外国语大学俄语教师)

  在俄居住城市:莫斯科

  在俄时间:1991年-1993年

  我是1991年去俄罗斯莫斯科的,期间在莫斯科语言大学教书。同事和同学对我相当友善。在街上看到熟人,我们会互相拥抱,有时也一起喝酒。学生常常请我去他们家里做客,或者大家一起出去旅游。回国后,我和俄罗斯朋友也保持着联系,他们来中国旅游也是我接待的。有时候他们会主动写信给我,甚至让我觉得自己有些礼数不到了。

  那时俄罗斯人对中国人普遍是比较友好的。1991年苏联刚刚解体,俄罗斯物质比较贫乏,商店很空,一有东西就排队。中国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物质丰富了不少。这样就有许多中国的产品进入俄罗斯,而且还颇受欢迎。

  后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华人涌入俄罗斯,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迹象。先是一些伪劣产品影响了中国商品的好形象。那时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进入俄罗斯,他们中有一些是想通过俄罗斯去西方而未果的。这些人利用了当时俄罗斯人相信中国商品,在当地卖一些次品赚钱。

  其次,虽然中国人当时并不能算富,但是俄罗斯的情况更糟糕。那个时候在官方,卢布还没有贬值,但黑市上1美元可以换超过100卢布,而1卢布大约可以买9罐牛奶。因此在俄罗斯的中国人生活都还是不错的,甚至有些人开始摆阔气,装大款了。苏联解体导致俄罗斯人的生活一落千丈,难免产生心理落差。在这种情况下,个别俄罗斯人逐渐产生了一些对中国人不满的情绪。

  我1993年回国,近年来俄罗斯的情况有所耳闻,但不是很了解。我想,最近的袭击事件还是个别情况,而且袭击的时间地点多是深夜僻静的场所。我觉得在那里的中国留学生应该警惕性更高一些,加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张耀庆 卜微沛)

编辑:张冬冬】
 
请您评论                                       查看评论           进入社区
登录/注册    匿名评论

        
                    本评论观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侨网立场。
今日要闻 更多>>>
·翁诗杰抢先宣布将于30天内召开马华特别代表大会
·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就绪 领军人物相约“上海见”
·谦虚难敌"抢功"文化 海外华人需练习举双手邀功
·十二个国家和地区踊跃报名参加第十届世界华商会
·两岸三地明星华府联袂演绎“金秋月圆”中秋晚会
·马来西亚霹雳州政府新规:行政议员必须学华文
·外国移民潮活跃意劳工市场 华人女老板多于男性
·美中餐馆售出头彩分红83万 1.7亿巨奖料属华人
·中国驻葡使馆官员走访华人区 赞叹华商发展前景
·弄虚作假警方介入 英国21家华人移民中介受调查
频道精选  
[人在他乡] 我在日本遭遇地震
[文化热点] 孔子的“太太”和李白的“职业”
[华人文苑] 血型决定男人情变的动机
[幽默笑话] 男人会生孩子之N种后果
[人在他乡] 赌城拉斯维加斯感受美国经济凉热
[人在他乡] 日本警察非让我去刷牙
[文化中国] 七夕节的由来与传说
[华人文苑] 嫁人的误区
[人在他乡] 美国小镇熏衣草园的理想下午
[华人文苑] 何等“高手”把酒井法子带“坏”了

加华社筹款助华裔花滑小将备战冬奥

亚洲小姐美东赛区竞选揭晓

加拿大华裔青年求职探索新领域

柔州马华64名中央代表力挺蔡细历
侨网论坛 更多>>>
[异域唐人]
[留学他乡]
[寻根问祖]
[回国发展]
[华文教育]
[华人视角]
- 横比中、英、美三国的文化元素之最
- 中日之间差距有多大
- 英国的那些事那些人
- 我好痛苦,要怎么样去原谅男朋友
- 外来移民的总统儿子们
- 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英文版)
热点关注 更多>>>
·打压华人非法就劳 日本劳动力市场空白谁来填?
·中国人移民美国速度加快 “爱国”与否引争议
·弱势≠弱者 饱受困扰纽约华人女性向性骚扰说不
·境外华商屡碰壁 新"中华街"能否立足东京街头?
·华人何时迈进日选举大门?前景光明道路漫长崎岖
·李绍麟就职 加拿大首现两华人省督同时在任(图)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供稿信箱 | 广告服务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67153号] [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