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森表示,海归回国找工作要遭遇面试与课业冲突,导致无法按时回国的问题,还面临经费投入的问题。另外,“国内很多公司是要笔试的,我们人在美国没办法回来参加,所以只能放弃了很多机会。”
据了解,出于找工作的需要,海归争相在国内教育部门进行国外文凭认证。以山东青岛市留学回国人员服务中心为例,今年已有700多名海归进行了学历学位认证,相比去年整整翻了一番。
海归来抢饭碗 本土研究生腹背受敌
宋颂是北京语言大学应届研究生,奔走在jobhunting(找工作)水深火热中的她在参加某时尚媒体招聘时,遭遇了严重打击。因为该杂志是通过西方某财团的版权贸易在中国创办的,因此偏爱有海外学习、生活经历的应聘者。
“我都进到终面了,一共10个人,留6个人实习,最后要3个人,本来觉得我应该没问题,没想到10人里有4人都是海归。”宋颂感叹。
周琳是中国传媒大学应届研究生,在外企、国企的海投、笔试、面试中,周琳沮丧地发现,自己不仅在本土研究生的竞争中处于劣势,还遭受了各类海归的夹击。她在参加国内某英文版报纸笔试时,发现40%的应聘者都是刚刚从国外回来或者已经回国一段时间的海归。
“这种情况,我们本土的研究生还真没办法,不管我们的外语多么牛,还是抵不过人家的海归证书。”周琳说。
海归回国就业,不仅使本土研究生在传媒、外企等就业职位应聘上遭遇激烈的竞争压力,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代表的用人单位也纷纷将招聘对象向海归倾斜。
据了解,一些高校人事处的有关负责人就表示,今年各大高校招聘海归已是大势所趋,要紧紧抓住机会多招收海外精英。不少高校预计,今年“海归精英”将占招聘人数的3~4成左右。
同样的竞争压力也存在于政府部门的人员招聘中,例如上海浦东金桥镇招收4名碧云国际社区社会工作者,在接收的近百份简历中,其中拥有海外求学背景的海归硕士就有近20人。
把出国当做最后一块跳板 专家对此持保留态度
巨大的竞争压力,使本土的研究生开始在经济寒冬里,考虑就业还是出国深造的问题。
张琪是北京大学2007级研究生,本科就读于北京某专业外国语学院。经历了泥牛入海的简历海投,人山人海的笔试、面试之后,还没有一个笃定的offer。在就业形势的严峻逼迫下,她和大多数毕业生一样,脸上开始长出压力所致的痘痘。
张琪表示,她最近开始改变策略,在找工作的同时,拿起本科的专业书背单词,把出国当做“找不到理想工作”的最后一块跳板。
“我师姐回来说,现在国外经济形势不景气,各大高校都希望吸引亚裔留学生。我不在乎有没有奖学金,只想出国再镀层金,回来之后好歹有海归的竞争优势。”张琪无奈地说。
吴垠本科就读于金融系,现于某著名大学法学院攻读法律专业。金融和法律的双重背景,在国外很有竞争优势。虽然他离毕业还有一年时间,但出于提升求职资本的需要,他已经未雨绸缪,开始准备出国读书的项目初期培训。
“现在美国经济形势不好,各大高校都希望扩大留学生招生数量,获得教育资本。我觉得,这个时间段出去读书,还是值得考虑的。”吴垠说。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陈昌凤对此持保留态度,她认为,出国留学还是要从长计议,不能因为经济形势就作出草率决定,不能因为找不到工作,就想出国逃避。出国求学只是一个过程,目标还是要就业、找到自己的未来理想职业。(周凯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