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教育部王东礼参赞

改革开放30年,出国留学从一股涓涓细流汇成了汹涌的大潮。
1978年12月26日,52名中国学者在北京首都机场登上飞机前往美国首都华盛顿。他们就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向国外派遣的第一批留学人员。30年过去了,记者采访了当年参加这批留学生选拔和集训工作的王东礼先生。后来,他任中国驻瑞士大使馆教育参赞。他讲述了当年选拔和派遣第一批留学生的经过:
当年的王东礼大学毕业不久,在北京语言学院工作。1978年夏天,邓小平于6月23日作了关于增加派遣出国留学生的讲话。邓小平说,对加快派出留学生的问题,教育部研究一下,花多少钱也值得。今年三四千,明年万把人。这是加快速度的办法。
当时在场者有方毅、蒋南翔、刘西尧、刘达等。邓小平讲话非常果断,他说,不要怕出国的留学生跑了,就是跑了10%,20%,我们还落了个90%和80%。
邓小平定下基调,时任教育部部长的刘西尧立即落实此事。他马上决定,首先将邓小平关于派遣出国留学生的讲话精神向各个驻外使馆通报,让他们协调落实。第二,在当年即组织外语水平考试,从中选拔适合于留学的人员。三是从高校抽调一批人员(主要是语言培训方面的人员)到教育部参加这项工作。王东礼就在这时被抽调到教育部。
王东礼他们来到教育部的时候,事出匆忙,教育部来不及安排出办公室。怎么办?正好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李琦要出国访问,他马上决定,在他出国期间,出国选拔工作人员使用他的办公室。在李琦副部长办公室,王东礼伏下身子抄写材料,因为工作量大,手都写疼了。
邓小平讲话后不到20天,教育部提交了《关于加大选派留学生数量的报告》。当年8月,在北京的水电部招待所,召开了驻外使馆参赞会议,听取一批驻外使馆文化参赞的意见。王东礼是会务组成员。
与会参赞们一致赞同邓小平提出的加大留学规模的意见,认为这是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必由之路。当时的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参赞发言时,特意介绍了该国派遣留学生的政策,说人家不怕“跑”,也不怕留学生在国外结婚。如果他们留学归来,就是国家需要的人才。
当时驻英国大使馆参赞胡定一(后来是驻英国大使)在会上作了一个发言。他见识精到,引起大家的强烈共鸣。
会议决定,各使馆迅速出面和驻在国的优秀大学建立联系,协调他们接收中国留学生。
教育部决定,先按照3000人的规模选拔第一批出国留学人员,为此组织了全国各省区市的考试,主要是外语水平考试。
王东礼回忆说,西北五省区考试点设在西安的西北工业大学,为了及时赶到那里,他有生以来第一次坐上了飞机。选拔考试的规模很大,气氛和刚刚恢复的高考一样的庄重。由于时间紧迫,考试结束后立即组织判卷,还要王东礼把登记了考分之后的考生名册带回北京。没有想到这个工作量相当大,飞机票又是预定的。争分夺秒之间,王东礼就坐在省教育厅门口。等到花名册上的最后一个数字填上,工作人员飞奔出来将名册交给王东礼,门外的汽车就发动起来了,差点儿误了飞机。
由于“文革”的耽误,这次出国选拔考试尽管有上万人参加,总体看来成绩并不高,分数达到60分的还不到2500人。于是又附设一个条件,就是对各个高等院校的骨干教师、系主任降低一些外语分数要求,由此增加了几百人入选,但还是没有达到3000人这个预期数字,大致上为2800人左右。
对改革开放后首批公派留学生的选拔正好与进行中的中美关系正常化谈判重叠,实际上已成为谈判的一个内容,所以决定首先派出赴美留学人员,结果从参加英语水平考试的考生中选拔出50人。
已经是优中选优了,主管人员仍然觉得,这50人的英语还需要进行强化培训,才能应对即将赴美学习的需要。王东礼再次受命,参加为期两个月的英语培训,地点仍在北京语言学院。他亲身见证了这50位已经学有所成的青年学者废寝忘食的勤奋学习。
1978年12月15日,中美两国领导人同时宣布,两国将在1979年1月1日正式建交。正在语言学院强化英语的50名“留学先遣队”一片欢呼。强化班也进入尾声,根据谈判协议,这批留学生提前出发,在元旦之前抵达美国,作为中美两国实现关系正常化的重要标志。
王东礼和同事们加紧了工作。12月26日傍晚,50名选拔学者和2名北大派送学者前往首都机场,登上飞机,经巴黎转道赴美国。
从那时起,王东礼一生的工作都与出国留学息息相关。在出国留学的宏大事业中,有他心血的结晶。(钱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