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才培养成了“为人作嫁”,人才强国的实施就会出现问题

2008年美国《科学》杂志就把清华、北大比作“最肥沃的美国博士培养基地”。中国社科院在《2007年全球政治与安全》中承认:中国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在世界居于首位。
最近,《广州日报》的报道“百万精英滞留海外拷问留学潮”,在网上引起了热烈讨论。中国人才流失现象,再一次引起媒体的关注。
根据中国科协2008年的一份报告指出,自1985年以来,清华大学高科技专业毕业生80%去了美国,北京大学这一比例则为76%。留学生出国深造是好事,然而问题是,大部分科学与工程博士重复走着“在美找工作——获得签证——申请绿卡——入籍成为美国人”的道路。根据国际经合组织的一份统计,1990年至1999年间在各国经济发展最急需的科学和工程领域,中国大陆留学生博士滞留比例为87%。因此,2008年美国《科学》杂志就把清华、北大比作“最肥沃的美国博士培养基地”。中国社科院在《2007年全球政治与安全》中承认:中国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在世界居于首位。
韩国、日本也都派出了大批留学生,但它们的留学潮与中国有最明显的区别:在经合组织这一统计中,非美国出生的科学与工程博士,在上世纪最后10年留在美国的平均比例只有大约47%,韩国只有39%,而中国却是只有13%的理工科留学博士回来。在领军人才上,日本有9名日本血统的人先后获得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大部分在美国留学或工作过,但只有一位不是日本籍;有7名华裔获得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4人出生在中国(即本来有中国籍),但全部都拥有或曾拥有过美国籍,目前只有台湾的李远哲等少部分还是中国籍。一位在日本的留学生告诉我:日本早就在“截流”中国的顶尖人才,日本早稻田大学的后藤敏研究室,29个研究人员中有28个是来自清华、科大的高材生。
通过移民出去的人才,以及携带可以创造大量就业机会的资本的商业人士可能更多。中国新闻社《2008年世界华商发展报告》估计,改革开放后移居海外的新华侨华人约有600万。据美国“全国科学理事会”统计,美国目前大约35%的科学与工程博士来自外国出生者,而这些外国出生者有22%来自中国大陆,远高于留美学生更多、却“屈居”第二的印度(14%)。例如美国2004年将探测车送上火星,探险车着陆系统首席工程师李炜钧与计划飞行主任陈哲辉都是中国出生的华人;但在中国,目前还只在把探险车送上月球的阶段。
目前,中国留学生尚在海外的数量也惊人,已超过100万大关。截至2008年,中国内地总共派出140万留学生,却只有39万人回归。遭到质疑后,有些人认为只要是在海外学习、工作中有“学习”和“为祖国”成分,就都不算“滞留”,“百万数据”是危言耸听。这可能没有正确理解“人才外流”、“人才滞留”、“人才流失”、“人才归化”等概念。目前,中国95%以上的留学生是自费,很难判断有多少为祖国学习的成分,而且很大部分人在海外工作和学习都是走一步看一步,去留未定。因此,“滞留”只是一种表示“停留”时间状态的中性词,不管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不管将来回不回国,只要没有“入籍归化”所在地就都是“滞留”,因此,“百万数据”不是危言耸听。
当然,我也不认为“人才外流”、“人才滞留”就一定会带来“人才流失”。相反,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闭关锁国”中获得发展,但问题是在中国这一具体背景下,跟日本、韩国留学潮完全相反,中国“人才外流”后是大部分优秀人才没回归。因此,中国必须面对这个现实:如果政府的人才培养变成了“为人作嫁”,巨额教育投入成了对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教育补贴,“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就会出现问题。
不过,遏制人才流失的方式,也肯定不是闭关锁国,国家应支持出国留学和来去自由,以便培养能在全世界竞争的顶尖人才。但是,我们不能把优秀的青年送出去后,就忘在了国外,认为只要把经济搞好,硬件基础上去了,人才就自然会回归。事实上,10年前1999年的留学生回归比例还有35%,但2008年回归比例反而下降到28%。因此,国家应当在政策、行动上体现出真正重视人才,推动人才回归也鼓励人才环流、在海外贡献祖国,通过完善有关评估、选拔、使用、激励人才的机制等,挽留我们优秀的人才与吸引海外杰出的人才。
现在,中国已经到了遏制人才流失、取出海外人才储蓄、主动吸引与争夺外籍顶尖人才的阶段。为此,可以采取更为开放的人才强国战略和策略。例如,可以建立中国移民局,欢迎外籍人才来中国,而不仅仅是海归;可以向印度、菲律宾、韩国、越南等国家和地区学习,开放双重国籍,吸引更多华裔人才回归和更加方便地往来;可以加大吸引外国留学生来中国留学的力度,让他们留在中国为中国服务;可以像新加坡一样,成立国家猎头,全球招聘高端人才;可以开放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公务员系统,让更多的国际化人才加入进来,帮助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和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
(作者系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